武汉光谷形成的因素

如题所述

1 影响“武汉·中国光谷”快速发展因素
1.1 外部环境
1.1.1 制度环境
  自湖北省提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以来,“光谷”开发区却基本上仍在传统的制度环境下运行。20世纪90年代,东湖开发区虽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纵向比较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地位却在下降,从90年代初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1999年的全国第10位。制度创新滞后、与先进开发区制度差距拉大应当说是一个主要原因。不在东湖开发区建立一个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武汉光谷的建设将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
1.1.2 基础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各种生产、生活教育等设施。这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
  “武汉·中国光谷”处于中国的的内陆城市,在区位上和“广州光谷”等沿海的光电子高科技园相比有一定的劣势,在提倡将“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一个布局合理、人文荟萃、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经济活跃的科技新城区时,更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先行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为“武汉·中国光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辅助动力;同时,各种优惠政策才有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1.1.3 金融环境
  “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光谷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千亿元的经济规模,但是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大规模投入资金。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存在诸多困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关系到武汉光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武汉在高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资金充裕度上比上海、广州和深圳有明显的不足。如何抓好资本营运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摆在武汉光谷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内部环境
1.2.1 自身产品技术
  光谷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技术的考虑,武汉邮科院、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光电子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光电子技术资源是建设光谷的技术支撑。但是技术和产业化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硅谷的形成得益于其邻近的斯坦福大学,但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敦大学的科研水平并不比斯坦福大学差,但是为什么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敦大学旁边没有形成类似硅谷那么成功科技园呢?技术固然重要,没有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技术作用会大打折扣。由于市场经济状况、企业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环节即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规模化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这种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制是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2.2 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初步构建了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开发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立完善的 “光谷”产业创新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中各主体要素间的有机联动,获得及时的政策保证和相应的服务环境。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则可以使 “光谷”中的各行为主体在实现资源充分共享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效应,从而提高整个“光谷”的运行效率。
1.2.3 管理水平
  经济学家罗斯托把制度和意识观念的创新称为经济起飞的三大条件之一,高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总的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进行创新。园区管理不同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管理,管委会作为园区的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要注重精简机构、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一切机构设置、办事程序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比如,各“光谷”的管理机构都是当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职能、职权虽经地方政府授权,但这种授权往往是粗线条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造成了管委会的职权范围谁也无法说清,很难判断开发区管委会是否越权,是否失职 ,更难以绝对保证其管理行为符合市场规律。

2 对策建议
2.1 外部环境对策
2.1.1 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走势: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率先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在制度建设,光谷将成为制度创新的基地。一是将形成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机制。光谷建设中,将运用市场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经济、市场脱节的问题,克服体制障碍,将分割在高校、研究院所、国防、企业等不同系统、部门的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建设 “武汉·中国光谷”的强大合力。二是形成一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撑系统。现有的一些政策将会得到很好地落实并充分发挥作用,政策制定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有利于营造光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特殊的政策将加快出台。
2.1.2 基础设施系统
  “武汉·中国光谷”按照高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加大了开发区“路、网、园、景”的建设力度,继续展开以“十路二厂一广场一游园”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创新,并且充分利用东湖、南湖、汤逊湖滨水绿化空间,对“光谷”的绿化空间、标志性空间节点及开敞空间进行综合布局规划,以突出“武汉·中国光谷”的空间特色、绿化特色和环境特色。
  但作为一个高科技园区,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来提高园区承载的能力。一方面,加快园区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等;另一方面,加快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建设园区内的道路、供排水、排污、通讯、绿化等基础建设,并在突出产业积聚、确保工业用地的同时,配套建设工业企业必须的住宅、商贸、教育、 文化和医疗等设施,重视发展现代物流,来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高科技园。
2.1.3 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在企业融资要扮演好“家长”的作用。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其关键是政府到位但不能越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主体必定会压抑其他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在国家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资也无法满足巨额的资金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只能引导,不能作为投资主体。虽然政府不能作为投资的主体“唱戏”,但政府必须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搭台”。
  其次,加大银行的贷款力度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安排。在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为支持“光谷基地”投入专项资金前提下,密切银企合作,组织协调各商业银行支持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在武汉市的权限范围内,重新安排税收优惠政策。对注册在“武汉·中国光谷”内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免征部分或全部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和房产税及各种行政、事业性规费等。
  同时,在资金引进中要坚持“让社会各方风险资本广泛参与”的原则,其关键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使民间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府、光谷开发区和风险投资方三者协作下组建“武汉·中国光谷”风险投资公司, 并且按照风险投资的市场运做机制来操作,将风险资金作为未来“光谷”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2.2 内部环境对策
2.2.1 自身产品技术
  传统产业要靠高新技术带动,“光谷”的生命力在于把现代光电子技术与制造、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结合。一方面要积极跟踪国际光电子技术同时应该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入光电子产业或积极运用光电子技术,以带动各 “光谷”所在地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开展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基地内的企业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企业进行广泛的技术协作和资源整合,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的联合、协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成果,提升基地的创新效率和速度。
2.2.2 技术创新
  首先,培植技术创新主体,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如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创办研发机构和博士后流动站,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作为企业的首席科学家;以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为纽带,企业直接资助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项目;同类企业与大院大所强强联合,兴办工程技术中心等。
  其次,引导大院大所进入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通过兴办企业和与企业合作,既使研发得到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实现了技术源源不断地转化,又成为大量中小企业强大的技术支撑。初步统计,光谷基地有近70%的中小企业的主导技术产品是在大院大所转移或合作开发过程中取得的。
2.2.3 管理水平
  关于高科技园区的内部管理主要在于依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政府应主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立法规定其国有资产所有者或代理人和社会经济公共管理者的不同职能。可考虑将开发区变为一级行政区,并剥离中介服务等企业职能,实行政企分离。建立光电行业协会和多方组成的股份公司以进行中介服务。这样既保证了政府对光电产业的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了 “光谷”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从而准确把握 “光谷”建设中的市场机会,并能方便企业家间的交流,形成学习网络。同时推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典型示范,鼓励和促进一大批企业实施产权、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股票期权,让管理、知识等参与分配;使企业的责权更加明晰,管理更加科学,成功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解决了科研与经济脱节问题,使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投身光谷基地建设的主战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9
影响“武汉·中国光谷”快速发展因素
1.1 外部环境
1.1.1 制度环境
  自湖北省提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以来,“光谷”开发区却基本上仍在传统的制度环境下运行。20世纪90年代,东湖开发区虽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纵向比较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地位却在下降,从90年代初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1999年的全国第10位。制度创新滞后、与先进开发区制度差距拉大应当说是一个主要原因。不在东湖开发区建立一个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武汉光谷的建设将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
1.1.2 基础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各种生产、生活教育等设施。这也是高科技 企业 发展的最基础条件。
  “武汉·中国光谷”处于中国的的内陆城市,在区位上和“广州光谷”等沿海的光电子高科技园相比有一定的劣势,在提倡将“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一个布局合理、人文荟萃、产业先进、环境优美、 经济 活跃的科技新城区时,更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先行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为“武汉·中国光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辅助动力;同时,各种优惠政策才有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1.1.3  金融 环境
  “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光谷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千亿元的经济规模,但是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大规模投入资金。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存在诸多困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关系到武汉光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武汉在高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资金充裕度上比上海、广州和深圳有明显的不足。如何抓好资本营运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摆在武汉光谷面前的一个重要 问题 。
1.2 内部环境
1.2.1 自身产品技术
  光谷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技术的考虑,武汉邮科院、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光电子 研究 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光电子技术资源是建设光谷的技术支撑。但是技术和产业化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硅谷的形成得益于其邻近的斯坦福大学,但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敦大学的科研水平并不比斯坦福大学差,但是为什么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敦大学旁边没有形成类似硅谷那么成功科技园呢?技术固然重要,没有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技术作用会大打折扣。由于市场经济状况、企业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一环节即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规模化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这种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制是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2.2 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初步构建了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开发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立完善的 “光谷”产业创新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中各主体要素间的有机联动,获得及时的政策保证和相应的服务环境。高效的产业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则可以使 “光谷”中的各行为主体在实现资源充分共享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效应,从而提高整个“光谷”的运行效率。
1.2.3 管理水平
  经济学家罗斯托把制度和意识观念的创新称为经济起飞的三大条件之一,高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总的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进行创新。园区管理不同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管理,管委会作为园区的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要注重精简机构、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一切机构设置、办事程序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比如,各“光谷”的管理机构都是当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职能、职权虽经地方政府授权,但这种授权往往是粗线条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造成了管委会的职权范围谁也无法说清,很难判断开发区管委会是否越权,是否失职 ,更难以绝对保证其管理行为符合市场 规律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