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的传说谁知道?要详细的!

鲁班的传说谁知道?要详细的!要非常详细的!大家努力啊,有好的我加分

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创造发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土木工匠们视为“祖师”,受到后人的崇敬。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古时通用,所以后世称他为鲁班。鲁班生于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铁器的推广和使用,给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奴隶与平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给奴隶主贵族以沉重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官府手工业独霸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不少世代为奴的手工业奴隶因此获得了解放,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鲁班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获得自由的奴隶工匠。 鲁班出生在鲁国一个世代以工匠为生的家庭。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喜欢上机械制造、手工工艺、土木建筑等古代工匠所从事的活动。小时候他跟随家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在劳动中,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和家人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悉心观察他们在各项劳动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他本人不断地努力,使鲁班逐渐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多方面技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

  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作兵器。他曾创制了威力较大的攻城器械云梯,并准备以此来进攻宋国,他为此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墨子发生了辩论,俩人展开了一场攻城与守城的演习,鲁班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攻城,都被墨子—一化解。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以造福老百姓,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鲁班接受了墨子的这种思想,于是便把精力投入到木工工具、机械等各种实用技术上,埋头从事各种发明创造,留下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例如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千百年来就一直流传在民间。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由于当时还没有锯子,他的徒弟们只好用斧头砍伐,但这样做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清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古书对此有很多记载。

  鲁班在长期的木工实践中,需要经常与木头打交道,发现了许多可以进行改进的技术问题。如怎样才能使木板既平整又光滑,在鲁班之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木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鲁班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发明了刨子。有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木头刨平,把不光滑的木料创光滑了,对提高水工技艺很有帮助。其他如钻(打孔的器具)、铲、凿于、墨斗(木工画线用的)和曲尺等,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其中曲尺,后人称之为鲁班尺,是木工用以求直角的,直至今人仍为木工所使用。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它使许多木工工匠从比较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成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木工工匠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 鲁班在木工工具的发明创造上,得到家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妻子对他的帮助更大。例如,鲁班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都是由他的母亲拉住墨线的一端,他自已拉住另一端,以便弹墨放线。这样每次放墨斗线都需要他母亲帮忙,很不方便,鲁班也觉得有必要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他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试验,鲁班设计了一个小弯钩,拴在木头的一端,这样放线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小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以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只需一个人就行了。从此以后,弹墨线就不用再让母亲帮忙。后来木工就把这个小弯钩称为“班母”,以纪念他的母亲对他的帮助。又如,刨木料时顶住木料的卡口,人们称之为“班妻”。据说这是因为鲁班以前刨木料时候,都是由他妻子扶着木料,后来他发明了卡口,才不用他妻子帮忙了。

  史书记载,鲁班还发明了石磨。自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必须的一种烦琐劳动。为此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相传在6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4000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之为“杵”,它是一个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做的律枪;另一部分称之为“臼”,它是在石头上凿出一个圆坑。操作时将米放在“臼”中,然后用“杵”宋春捣。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比较费时,每次只能春少量谷物;比较费力,它全仗手工春搞,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背痛。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以代替手工赛捣。鲁班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非常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和疾苦,因此他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谷凿上密布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以使用畜力等作为动力,这就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将谷物磨成粉就不再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而成为一项比较容易的日常简单操作,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鲁班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发明创造了多种简单机械装置。如鲁班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的周代就已经出现,其形状象一条鱼,构造比较简单安全性比较差;经过鲁班改进后,其形状、结构均有较大变化,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外表不露痕迹,只有借助配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能够代替人的看守。史书记载,鲁班曾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能够借助风力飞上高空,王天不落地,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种传说,说鲁班曾制成机动的木车马,这辆木车马由“木人”驾驶,装有各种机关,能够在路上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后世不少能工巧匠,如三国时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侍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受到这个传说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史书还记载,鲁班曾制作了一种称之为“机封”的装置,可以用机械的方法进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们对此很佩服,但由于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能得到实施。 在兵器方面,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史书记载,鲁班曾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曾用此兵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越船后退就可以钩住它,越船前进又可以进行阻挡,既能攻、又能守,颇具威力。鲁班还曾将梯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越过城墙攻占城地,非常有效。 在雕刻和建筑方面,鲁班也有很多发明和贡献。

  古书记载,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列子·新论·知人篇》中记载了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鲁班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精神。传说有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当他还没有雕成时,就有人看了讥笑道,你刻的凤凰一点都不象,脑袋不象脑袋,身体不象身体。鲁班听了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和停止工作,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他人的讽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经过他的木懈努力,最后终于将凤凰刻成。他刻出的凤凰栩翎如生、非常逼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那些曾经讥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刻苦精神。史书还记载,他曾制作了安装门环的底座,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史书记载,伞就是由她发明的。她看到鲁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子,经常是风吹、雨淋、日晒,没有什么东西遮挡,很是辛苦。于是她决心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她开动脑筋,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这样不论走到那里,也不论是刮风下雨,都不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袭击了。

  直至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关于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很多,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这些传说和故事虽然不一定全部真实,却表达了人们对鲁班的敬仰和怀念,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人们现为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的化身,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9
 春秋战国时代,有位巧匠叫鲁班,传说中人称“木匠之祖”。一日,鲁班途经四川某地,看到一座建造中的大石桥。依造桥的赵掌墨师的设计,桥身不能合拢。鲁班凿了一块大石头,送给了快要出嫁但买不起嫁衣的穷姑娘翠儿。在石桥合拢的关口翠儿献出了石头,桥造成了,翠儿的嫁妆也不愁了,江南某地造宗庙,规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造庙的张掌墨师很犯愁。鲁班想出了“鲁抬梁”、“土堆亭”的办法,使宗庙得以建成。皇帝要造四座宫城的角楼,规定每个角楼都必须有九根梁、十八根柱、七十二条脊。许多设计建筑的掌墨师都无力达到这个要求,一连七个名师被皇帝所杀。最后,这项工程落到李掌墨师身上,可他也无能为力。鲁班闻知此事,昼夜苦思,几日之后,他请一个叫巧儿的姑娘按自己设计的尺寸,编成一个麦秸秆蝈蝈笼,送给李掌墨师。李得以启发,终于将角楼建成。
  该片依据传说故事,选取“修桥”、“建庙”、“造角楼”三个素材进行加工创造,塑造了心地善良、才智过人而又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木匠之祖”鲁班的形象。鲁班既是闻名千古的巧匠,又是堪称楷模的善良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片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但又不使主人公的行为显得荒诞不经,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导演孙瑜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拍得简朴而淡雅,体现出这位30年代“诗人导演”的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
第2个回答  2013-09-19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
名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
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
造了条件。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
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
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
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
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成为
一个传说式的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
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刨,还有他创造门户铺
首等的故事。近代民间仍有鲁班发明锯子,他的妻子发
明伞的传说。
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
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这类传说早有流传,近代民间
传说还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河
北保安附近的鸡鸣驿石桥没有完成,那是因为鲁班造桥
时,姐姐(或妹妹)怕他过于劳累,提前学了鸡叫,鲁
班因而停工的缘故;山西永乐宫是鲁班修建的;四川大
足山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
的三座石塔,是鲁班凿来镇压黑鱼精的石香炉的三只脚
等,其中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元初编集的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有收录。
鲁班 清代民间年画
赵州桥名“安济桥”,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
的,所谓鲁班修赵州桥,纯属民间传说,并非史实。上
述鲁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发明创造
(如造锯),也都是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
传说,并非春秋时期公输般的劳绩。
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
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匠师。民间很
早就称赞鲁班的“巧”,说他造的木头鸟能飞,木头人
能够劳动,他造的灯台点燃后可以分开海水,他的墨斗
拉出线来就可以弹开木头,他可以用唾液把碎木粘合成
精美的梁柱,他可以在一夜之间建起三座桥,等等。
旧时代工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
中。在过去,木工、瓦工、石匠等都奉鲁班为“祖师”,
为他建庙奉祀。明代初年汇编的关于土木工匠营造法式
的书命名为《鲁班经》,书中还专门讲了“鲁班仙师源
流”。鲁班传说在团结教育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鲁班传说除在汉族人民中传播外,在一些少数民族
(如白、壮、苗、瑶、□、水、土家、仡佬、布依等族)
中也有流传。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能工巧匠 ,也是传说中的“木匠之父”。他在 周游南北的旅途中路经四川某地,见 一条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桥。负责造 桥的赵掌墨师骄傲自满,又粗心大意 ,因设计失误,桥身无法合拢。鲁班 找到了症结所在,凿了一块石头,送 给快要出嫁但还没有嫁妆的穷姑娘翠 儿。在石桥无法合拢的紧急关头,翠 儿将石头献出,桥造成了,翠儿也因 此有了嫁妆。江南某地造宗庙时,规 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 。但现有的黄荆树干太短,不够标准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负责 造庙的张掌墨师为此犯愁。鲁班发明 了“鱼抬梁”和“土堆亭”的好办法 ,使庙亭终于建成。鲁班又到了京城 ,得知皇帝要在城里造四座角楼,每 个角楼必须有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 十二条脊。许多掌墨师因无能为力而 遭杀身之祸。当年轻的李掌墨师毫无 办法时,鲁班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索 ,终于完成了角楼的设计。他请一个 名叫巧儿的姑娘,按设计尺寸,用麦 秸编成一个蝈蝈笼子,送给李掌墨师 ,其构造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 二条脊。李掌墨师由此得到启发,才 将角楼建成。
第3个回答  2017-06-30
在东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们一直从事着原始的、繁重的劳动。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灵巧的工具,他们才从那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他就是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之一,也是一个相传有许多创造的杰出发明家。二千多年以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其人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年)以后。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当时,城邑建筑和水利工种都有了相当的规模,铁器已经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奴隶起义和此起彼伏。奴隶主控制的官府手工业被冲破了,很多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于是的个体手工业者出现了。据说鲁班就是这个时期得到解放的奴隶工匠,并且因此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

锯的发明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第4个回答  2017-06-30
由於在中国流传着许多他对建筑及木工等行业贡献的传说,被认为是他设计的工具及建造法则,被沿用至今,是以鲁班被後世奉为工匠祖师,为中国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称三行)工匠均敬奉的先师,戏班亦奉鲁班为师。此外,鲁班被神化,道他出生时群鹤云集,满室异香,乃是天上宿星投胎,传说众多,奉为神仙。因此鲁班又有鲁班仙师、公输先师、巧圣先师、鲁班爷、鲁班公、鲁班圣祖、鲁班先师及鲁班祖师等称呼。在中国各地都建有鲁班殿或者是鲁班庙。

传说中的发明与作品
鲁班的很多发明事迹都是传说,并无正式的史书记载。
相传他当年发明云梯攻城,但未派往战场采用,而被墨子於模拟战打败。传说他发明滑翔机,使人可以在空中掠过城墙。据说中国锯子、墨斗、钩强、曲尺(弯尺)、古代大门扇上用来装饰及敲门铺首也是鲁班发明的。
後人为了歌颂鲁班,把许多著名建筑物都说成是鲁班修造的。例如河北省洨河上的赵州桥本是隋代大匠李春设计与修建的,但是民间流传是鲁班所修造的,民间流行歌谣:「赵州桥来,甚麼人修?赵州桥呀,是鲁班修!甚麼人从桥上过呀,是财神爷推车压出一道沟!」
另外明清时一些文人著书,书名冠以「鲁班」两个字。例如《鲁般营造正式》,现存宁波天一阁,为唯一残本,书名中为「鲁般」,还有《匠家镜鲁班经》、《新刻京板工师镂刻正式鲁班经匠家镜》、《鲁班经》等。後三书名是一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末万历版《鲁班经匠家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版本还有其後的崇祯版,原来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不过南京图书馆的藏本最迟在2002年已经丢失。其它均为清代和民国的传本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