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课外书对学习有什么影响?

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虽然市场上可供阅读的图书异常丰富,但在课业压力下,六成学生根本没时间读课外书,课外阅读成为奢求。五成学生,天课外阅读不足1小时

  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81.6%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50.1%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足1小时”,只有22%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60.3%的学生称“功课太重,没有多余的时间读书”。而在阅读内容上,学生们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欲望与实际阅读情况出现较大脱节;反倒是科幻悬疑、卡通动漫等休闲娱乐图书受到学生们的追捧。

  八成学生认为

  “影响较大”

  在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有81.6%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个人成长“有较大影响”,觉得课外阅读“很有必要”;只有6.9%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成长“影响很小”,因而持“无所谓”态度。

  从获取知识的途径上看,65.3%的学生认为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阅读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之一,25.8%的学生认为“看电视、上网就能够满足自己获取信息的需要”。

  再看看学生的家庭阅读条件,48.75%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来源是“自己在书店购买的”;36.25%学生是阅读“家中藏书”;26.25%学生是跟别人借的,只有0.6%的学生“从不看课外书”。在买书问题上,64.38%的学生每月会花“0~50元”用于购买图书,位列每月零花钱/生活费开支前三位;只有13.12%的学生每月“基本不买书”。

  60.3%学生时间

  被功课挤满

  在阅读时间上,50.1%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足1小时”,26.4%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固定,有时有,有时没有”,仅有22%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至少1小时”。

  而在双休日,有48.3%的学生呆在家里埋头“做一大堆作业习题”;28.9%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类型兴趣班、辅导班”;15.6%学生“经常上网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剧”;只有7.2%的学生会“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

  不过学生们课外阅读少也是情有可原。在调查中,一位初二年级的学生小林告诉记者,同学们除了早上、下午上课外,晚上7点~9点还得上自习,下了自习回到家还得再复习,复习完人也累得差不多了。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用于学习了,除了周末很少能有自主的休息时间。相应的调查结果也显示,60.3%的学生抱怨“功课太重,没有多余的时间读书”,只有8.1%的学生认为“有时间阅读,只是自己本身不爱读书”。

  娱乐休闲类书籍

  受追捧

  在学生们涉及阅读的课外书类型中,“娱乐休闲类”课外书最受学生们的欢迎(189人次);其次才是“文学名著、人物传记等”(167人次),网络读物、流行小说(141人次)也同样有不少学生读者;当然,“教辅、参考书”(92人次)也是学生们日常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构成之一。

  具体从学生们的构成来看,小学生喜好“卡通、童话类”书籍,来自泉州师范附小的小学生卓尔达告诉记者,他最喜欢读《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系列》,因为书中的故事都有趣,让他着迷。

  初中生则更偏好看侦探类、科(魔)幻、悬疑类图书,如《福尔摩斯》系列、《海底两万里》,此外像《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科普、人文类图书也受初中生的追捧。

  高中生则是文学名著、网络读物的追随者。《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厚重的文学读物与《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等流行小说成为高中生的心头之好。泉州七中高二女生林婷珠认为文学名著富有哲理,让人探寻人的内心世界,流行小说则让他们找到同龄人的感觉,都是高中生“感兴趣的书”。

  “名著化”与“功利化”成课外阅读两大弊病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不少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方面互为矛盾的问题,比如在被问到喜不喜欢读名著时,81.1%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名著,但事实上只有42.1%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再如53.4%学生认为读课外书主要作用应该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在实际阅读课外书时,76.8%的学生则把“对学习有帮助,能提高学习成绩”作为挑选标准。观念上的“名著”和“功利”化,让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变得日渐沉重和无趣。

  课外书只允许

  看名著

  讲述人:泉州某一级达标中学高二 小陈

  从小学起,家里就挺支持我看课外书的,就是现在上了高二,我家里也没有禁止我看课外书,应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但就是有一个原则:这个课外书必须是“名”字打头的,只能是世界名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等等。

  在老爸的观念里,做学生的,要读课外书就只能读名著,其他书都没用。其实也不单单是他这样,从小到大,我身边叔叔、阿姨、老师给我们说的就是“这本书不错,是世界名著;那本书可以,是国内名著”,要不然就是“谁家孩子很厉害,才几岁就会看世界名著了”,好像只有看名著,你才是对的,不看就是不对。

  这些话从小听到大,但名著好像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有的名著根本就看不懂。到上了高中,我们同学不少喜欢看校园小说,简单又有趣,里面讲的就像是自己的生活似的,感觉很真。有时候功课做累了,看一点校园小说真的会觉得很放松很有意思。不过每次我只能偷偷看,因为一旦被我爸妈看到就会被视为“乱七八糟的书”没收。总之,我父母就是一句话:除了名著,别的课外书都不能看。

  调查结果:81.1%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名著,但只有42.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外阅读名著。对于名著,学生们“想”的多,“看”的少,观念与行动之间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学生们表示,虽然一些通俗生动的名著,像《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等在他们当中还是很受欢迎的,但实际上“名著”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是真的那么大。29.5%的学生表示“读过一两部名著,觉得也就一般”,还有10%的学生认为名著的内容“离现在的生活太远,有时候让人费解”。

  读课外书是为了

  提高学习成绩

  调查结果:21.7%的学生目前最经常阅读的课外书是教辅及参考书,《新概念作文》、《做人与作文》、《散文》、《儿童文学》等是学生们最常阅读的与学习相关的课外书,15.9%的学生阅读此类书籍是为了“想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也是为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家长李先生认为,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请家教的、上补习班的,买作文书、参考书这类与学习相关的书籍对家长来说很普遍,说到底家长也是尽量给孩子创造好的读书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们表示,家长的热心“帮忙”只会让他们增加了“绑在课桌上”的时间,让他们对学习、对阅读更没兴趣。33.75%的学生表示“没兴趣、不爱看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阅读课外书。

  让阅读少一点“分量” 多一些“快乐”
书,是孩子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丰富、生动的世界能给孩子品性、个性、能力的培养是不可估量的。通过阅读,孩子会从中了解人性的善、恶、美、丑,开始学会思考、辨别、分析;人的一些品性、修养的培养,比如温文尔雅的气质、善良宽广的胸怀,都可以通过阅读很快达到功效。

  而且,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一种强大的力量。学生时代的读书历程,会使人在成年之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他从书中体悟到的世界和见识会成为他在今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资源,成为他生命流动的源泉。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读课外书更应该是个让他们高兴、放松的时刻,而时下由于我们的很多家长、老师对孩子的阅读缺乏引导,使课外阅读变得既“沉”又“重”,成为孩子快乐学习的“噩梦”。

  让孩子循序渐进阅读:孩子的性情、个性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他对作品与文字的解读与感悟也是渐进的。比如,幼儿园中班大班可以读图、读看图说话、图片故事;小学低年级读些童话、故事,高年级读些简单的散文、小说、诗歌。
长和师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急于求成,把名著当作孩子阅读的起点,让三四年级的孩子去《红楼梦》,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他连字词句都还没完全认识清楚,就更不可能深入感受作品的魅力了,反而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丧失了阅读的信心。
让孩子全面阅读,别局限于作文选、参考资料中: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在阅读时不仅会感受文字的美感,而且会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认识去反观生活。抱着提高学习成绩这个功利性指标去指导孩子读书,孩子所能见到的、感悟的也只能是片面而狭隘的。
让孩子主动阅读,别“画地为牢”:真正的阅读会引发思考,有思考才有分析与辨别。强硬地规定孩子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孩子只是很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从书中获取到的也是破碎的,对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见识与能力都是一种无形的桎梏。只有主动获取信息,你的内心才会丰富澎湃,才能真正强大。
把阅读化“整”为“零”:读书其实没有固定的形式,不是非要坐在书桌前手拿着书本才叫“读书”。每天至少留出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这半个时完全可以分散,也可以集中。吃饭前、临睡时的短暂时刻都可以成为你的读书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