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定风波》的问题

1.许文交代了哪些内容?起作用是什么?
2.上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运了 那些手法?
3.下片叙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为什么狼狈呢?因为首先他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这第一句就写得很好,很有哲理性。……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在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就把它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所以苏轼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但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是吟诗唱歌。为什么吟诗唱歌呢?那代表一种赏玩的心情。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你不但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相互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马舒适。’这就是所谓‘知足’。而他后面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作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伟大。……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边他说得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得非常好。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人是,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中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他写出了很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从刚被贬谪(1080年)到作此诗(1082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刚被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可是希望不等于现实,彼时东坡的心里,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的喟叹。

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而《定风波》一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说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状物,物有所寄。在风雨、斜照所营造的环境之下,词人巧笔点染“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两句,颇有意味。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爱这竹杖芒鞋,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关于“一蓑烟雨”,历来有多种理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似乎更应该看成是一种写意手法,词人化实为虚,既能让读者感到披蓑戴笠、烟雨濛濛,又让读者去体会那种渔樵江渚之上的逍遥惬意。这样理解也许到更确切。

抒情,冲淡平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又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莫听”两字劈头而来,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赏。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用一幅画面来作结: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
第2个回答  2013-09-25
莫听:不要听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古诗意思:不必去理会 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 信步归去 风雨,天晴 我无谓【简析】  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而来,表现着怎样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人,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第3个回答  2013-09-25
作者:苏轼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贬黄州三年,披着蓑衣芒鞋青竹杖,这是才子门潇洒的一面,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是一种假象。

下片,雨过天不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似乎在影射“不遇”,一种无奈的感受!
看了这首词,使我想起了一篇“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似乎在逃避什么?
个人的看法见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