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自然风景的美文

描写自然风景的美文!!!一篇文章就行了.要语言优美的.直接把文章发上来.连题目作者(最好配好推荐词)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主题在中学课本里历来是这样叙述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之中,夹杂着不满黑暗现实但无法超脱的哀愁。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四季景色

春天的描写 -- 描写春天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苇边钻出来放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最先是朝阳的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植;被雪盖着过了冬眠的草根苏醒复活过来,渐渐地倔强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植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在同时,往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在草殖着根须,争取它们的生命。

今年的节气自然是晚了一些,蝴蝶们还很弱;蝶儿可是一出世就那么挺拔。好像世界确是甜蜜可喜的。天上只有三四块不大也不笨重的白云,燕儿们给白云上钉小黑了子玩呢。

大自然在春天曾经显得俏丽、欢乐,像一个眺用将来的姑娘;草地变成金色,秋天的花朵露出它们苍白的花瓣,雏菊现在很少用白色的眼睛截破草地,色调转为浓重,阳光已经倾斜,让橙黄色的和倏忽的微光,让长的闪亮的痕迹溜进树林里面,这些痕迹象向你告别的妇人的拖在地上的袍子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当春间二三月,轻随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人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的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建起来的林荫路一样,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底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到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底荫下避避光焰的威吓。岩下底荫处和山溪底旁边长满了该藤和其它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点缀在绿茵上头。

时序如旋轮。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翩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树梢上。氯氟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寨奉,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夏天的描写 -- 描写夏天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也象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这里固然有绝崖、陡壁、喷泉、草地,但更为离奇的却是那波光流思的冰湖。那湖水碧蓝见底,湖面映浮着远山的倒影。在霞光尽染的傍晚,你在湖边草地支起帐篷,升起黄火,看明澈的冰湖里的繁星,和那被黄火染得一片通红的雪山,简直忘掉盛夏的酷暑,如置身神话世界了。

天上白云缓缓地飘着,广阔的大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民辛勤地劳动着。柔嫩的柳丝低垂在静溢的小河边上。河边的顽童,破坏了小河的安静:“看呀!看呀!泥鳅!这个小蛤模!”叫声笑声飘散在鲜花盛开的早晨,使人不禁深深感到了夏天的欢乐。

秋天的描写 -- 描写秋天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冬天的描写 -- 描写冬天
高阔的天空挂满着星斗,于冷干冷的寒气,冻的星星也直僵着眼。

温暖的阳光在湖面上闪动,山林里最后一批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景。有时,一阵风吹来,没有了叶子的枝条,发出了一阵沙沙的声音,也会使人产生一种萧索悲凉的感觉。可是你再看看那些枝条,新生的嫩芽早已孕育起来了,这毛茸茸的不起眼的嫩芽,使你立刻又想到未来的春天,想到那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日子。

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村子里的柴草堆被吹得翻飞起来,大树像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身子,让自己的枝条和风吹闹着,摇晃着,可是树枝上的前后几片黄叶被吹落了。这些叶子也象怕冷一样,一片跟着一片向土沟里滚着,向路上的行人脚下滚着。
第2个回答  2018-06-27
美丽的月亮亮亮的
第3个回答  2013-09-20
园林春如许  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三月初的北京,到处还是一片萧瑟的黄色,可颐和园却已春上梢头,杨柳吐丝,百花含苞,刚刚苏醒的“绿”把园子装扮得格外的生机勃勃。
  不到颐和园怎知中国造园艺术的精华,明清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达到鼎盛,颐和园也被称为是皇家园林的典范,她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萃取了各种造园艺术,集成了历代的园林艺术的精粹,既有私家园林的精致清雅,又有皇家园林的雄阔宏伟。廊、桥、亭、池、舫、山、殿等,筑山理池,山水画意,自然、艺术、人文浑然一体,其构园艺术在中国园林发展中臻达顶峰。
 最具特色的颐和园的长廊,728米的长廊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盘踞在万寿山下,宛如一条卧龙。长廊依山临水,东起邀月门,蜿蜒而至石丈亭,其间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枋梁上的上万幅彩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漫步在长廊中,仿佛置身于美伦美奂的画廊。各种花鸟、山水、人物等,人物从葛巾、关羽、穆桂英到孙悟空,个个栩栩如生;从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所绘故事内容生动;“草船借箭”,“和合二仙”,“牛郎织女”,“红楼梦”,“铡美案”……题材从神话、传记、小说到戏曲诗词,记载了中华5000年的悠久而浓厚的历史,这些绘画是一座中国文化的瑰宝。所绘的山水画也尤为绚丽,是当年乾隆皇帝专门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画了这500多幅西湖风景。这个“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的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对江南留恋不已,颐和园不仅仿西湖的造了很多景,更将西湖的风景画卷绘到了这长廊之上。
  倚在廊柱边,欣赏着长廊外静静流趟的昆明湖水,苍翠的树木,含苞的花儿,轻风吹过,花草轻轻起舞,让人心怡陶然。这七百多米的长廊盘踞在万寿山下,就像一条七彩的锦带,将青山碧水以及周围的建筑群,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都有机的结合,浑然一体。
  穿过长廊,来到石舫,以“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江南园林的石舫,多寓意园主人追求宁静清幽,不愿受羁绊束缚。皇家园林却不同,“雪棹烟篷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涛。载舟昔喻有深慎,磐石因思永奠安。”乾隆为此专门而做的《咏石舫》,前一句写石舫能够经历霜冻惊涛,后一句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之理警示勉励,咏石舫,也在寄寓清王朝政权稳固,永不能没。但希望只是希望,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清漪园也未能幸免。重建的石舫,仿外国游轮建成的西方洋楼样式,彩色玻璃窗的两层舱楼,两个西洋火轮船式的机轮也别具特色。对于下雨时的设计更加精妙,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通过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一条美丽的西堤横卧在昆明湖,将湖分成了西湖和南湖。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长堤上六座石桥更是为西堤的美锦上添花。早就听说过玉带桥的名气,一见,确实让人被玉带桥的美所折服,半圆的拱桥,有一种曲线的美,一种流利酣畅的曲线美,加上汉白玉和青白石的桥身,的确如同一条洁白绮丽的玉带。而桥洞与湖水里的倒影恰恰构成一轮满月,虚实相应,圆润丰盈。西堤上的景明楼是仿湖南的岳阳楼而建,以《岳阳楼记》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乾隆将其命名为景明楼,它由三座二层楼阁并排组成。此时正是春和景明之际,和煦的阳光洒在昆明湖上,波光粼粼,万顷湖水尽在眼底,让人心境开阔。
  “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乾隆不仅将江南的园林搬到了这园子里,也将江南水乡的耕织景象搬来了这里,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丝丝杨柳,青青碧草、都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姿的江南画卷。但身在皇家园林里耕织景区,觉得虽然有江南风光之秀丽婀娜,却总觉得少了一份水乡的素雅朴实,多了一些华贵。而真正能够让人感觉到质朴恬静的田园风光还是那《耕织图》的石刻,二十一幅《耕作》、二十四幅《蚕织》,加上御题的几幅,四十八幅石刻线条酣畅流丽,人物神态恬然自得,将那一幅幅男耕女织的场景刻画得生动逼真。在建造赏心悦目的园林的同时,帝王也没有忘记立国之根本,在那个以农立国的时代,帝王对农耕文化十分崇尚,将农耕桑蚕的思想与造园艺术相结合,在这园林中建造了这别样的景观,赋予了园林艺术另一种的文化。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里,在山水时常能够感觉到园主人追求宁静淡泊、静心息性的志趣,在耕织园里,这里的山水让我们感受的角度变换了,它承载了更深远的意义。
  颐和园太大,这次去的时间匆匆,许多景点都来不及去,连十七孔桥也只能远远的欣赏。连接南湖岛的十七孔桥横架在昆明湖中,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面感,给碧波万顷的湖面增加了层次,十七个连孔,像连绵翻滚的波涛,有一种连贯流畅的曲线美,远远望去,150米长桥笔直的横卧在湖面,给人一种直线的美与气势。
  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同江南的私家园林相比,江南园林的色彩素雅而清丽,而她的色彩凝重而艳丽;江南园林却给人一种紧凑精致的美,这种细腻的美让人细细品啜,而她处处显出一种恢弘大气,山山水水中也多了一份厚重,让人在厚重之中人去沉思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