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斯拉法体系的内在困境—置盐定理

如题所述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与置盐定理的碰撞:内在矛盾与技术条件下的利润转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规律中,关键的一环是可变资本比例的减少和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导致剩余价值率随之下降,形成了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规律。然而,置盐信雄的“置盐定理”却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特定技术环境中,利润率可能不降反升。这一理论基于Perron-Frobenius定理,但其核心假设——资本家以成本准则而非生产率优化引入新技术,与资本主义竞争中的实际行为有所偏差。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认为,价值通过转形为生产价格,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而剩余价值则等于总利润。经济体系通过两大部类间的商品价格调整来平衡利润率的不一致性。马克思强调,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偏离并非绝对,而是通过商品间的相互补偿得以平衡。在价值转形的过程中,成本价格需要经过重新评估和迭代计算,以确定商品价值的收敛值。


然而,置盐定理的简化假设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部门性和自然条件影响,这与现实中的产业技术发展和竞争格局不符。实际上,资本主义竞争中的技术选择往往倾向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非仅仅遵循成本导向。这与置盐定理的成本准则假设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克思洞察到,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动力会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而拉低个别生产价格,但这可能导致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价格的不协调,一般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当技术普及,所有部门的生产率都提高,超额利润消失,利润率下降,资本有机构成也随之上升。置盐定理虽然建立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上,但其成立的前提——社会商品生产价格与价值总量相等,剩余价值和利润总量等量,这在现实中是资本关系中的内在困境。


斯拉法体系中的生产价格Px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πwflx有所区别,因为涉及到均衡价格的确定和绝对水平的问题。斯拉法假定利润是纯产品中给生产资料的部分,而马克思强调预付资本的可变性,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在马克思的设想中,平均利润在转形体系中起着计算生产价格的关键作用。置盐定理则揭示了技术进步与净剩余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在物质成本较低的技术条件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产出增长潜力。


总结来说,马克思-斯拉法体系与置盐定理的碰撞,揭示了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差异,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