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怎么读

如题所述

平仄声读作【píng】【zè】【shēng】,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已经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扩展资料: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平仄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1

平仄声【píng zè shēng】,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因此产生“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古音的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声。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扩展资料:

平仄声的演变:

南朝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提出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除“四声说”以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的毛病。

“四声说”、“八病说”在诗歌声律提出了规范和创作模式,诗歌声律论的提出,为新诗体(律诗)的正式形开辟了通途。唐朝年,“四声”正式二元化为“平仄”,真正意义的律诗得以产生。

平仄声二元化后,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第2个回答  2019-02-06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

古代的四声是: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

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扩展资料:

姓名中的平仄: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虽然各人自有讲究与偏好,但终究,姓名中平仄的安排并无铁律。即如王羲之(平平平)、李白(仄平)等脍炙人口的名字也有清一色平仄声的。

对联:水流人愁。作者李白。横额:水流人愁。上联:“抽刀断水水更流”,下联:“举杯消愁愁更愁”。采用连线法,只要把上联的“流”和横批的“流“连线,上联的”愁“和横批的”愁“连线就可以区分上下联。在文学创作中,平仄声所起到的是修辞作用,不是限制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第3个回答  2019-02-16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

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  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平仄与对联

其实,单凭平仄区分上下联是不科学的。区分上下联的最好方法,把对应的字用连线连起来。贴对联之前,应辨别对联的类型。

1、散联,有横额看横额,没有横额看语境。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此联层层铺垫,由少到多。再如“门对千杆竹无,家藏万卷书有”。有些对联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如“山舞银蛇兆丰年,花开富贵报平安。”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

2、通联:先看横额,再看逻辑,然后语境,顺序,最后平仄。如“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

3、格联:通常看平仄。一般上仄下平。如“祖国山河壮,神州岁月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9
ping (二声)ze(四声)
平仄是古汉语的音调系统,包括平(包括阴平、阳平)、上(读“赏”)、去、入。其中上、去、入合称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现代汉语里入声韵已经被简化了,但一些地方方言(如晋语系、粤语系)仍保留了入声韵。你试着用你家乡的方言读一下”入“”一“”急“”“合”“十”,看一下跟别的字有什么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