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国为什么少一点?这个少一点的国字是什么时候就有的?

国字少一点怎么还念国?出现在什么时代?

为了避讳太平天国中的国字,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内,凡文字史料中涉及的国字皆需避讳或者改字。

囯本身是异体字的一种,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的《正字通》中开始正式收录这个字,因此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字出现在明代末期。

但也有传言太平天囯的“囯”字这样的写法,早在晋代就有了,当时盛行草书,草书中,“国”的繁体字“国”字中的“或”字就被写成看似“王”字一般。

罗尔纲先生在对《李秀成自述》添注时,于凡例第九条举的就是这个例子:

凡原稿上,对太平天国的避讳字或改字,有时遵守规定写,但有时却不遵守规定写,例如“国”字,太平天国规定改作“囯”,但原稿上有时也仍作“国”,本书均照原稿著录。

李秀成在自述中开篇的“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使用的是正体的“国”字。但在交待诸王事宜时,谈到杨秀清说的是“天王顶而信用,一囯之事,概交于他”的“囯”字。按规定,太平钱上用的也是无点的国字。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

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  

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国”字其实很有意思。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或加了“□”,变成繁体的“国”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所以,“戈”、“口”之下又多了一横,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边防。

说“国”字,不能不提到岳飞与“精忠报国”。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精忠园正壁上,镌有朱红斗大四字:“精忠报国”,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国”字里面少了一点。据说,南宋时岳飞应征入伍,他临行时岳母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写“精忠报国”四字,岳飞要来镜子反照后说:“母亲,你刺的字,儿终身不忘,但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国家无主。这一点先别写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

无独有偶,郭沫若先生题写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国”字也少了一点,“囗”里藏的不是“玉”,而是“王”。据说,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点。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可见,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闲暇与几位文友聊天,戏解“国”字:你看,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05
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可见,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第3个回答  2017-10-03
“国”字其实很有意思。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或加了“□”,变成繁体的“国”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所以,“戈”、“口”之下又多了一横,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边防。

说“国”字,不能不提到岳飞与“精忠报国”。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精忠园正壁上,镌有朱红斗大四字:“精忠报国”,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国”字里面少了一点。据说,南宋时岳飞应征入伍,他临行时岳母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写“精忠报国”四字,岳飞要来镜子反照后说:“母亲,你刺的字,儿终身不忘,但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国家无主。这一点先别写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

无独有偶,郭沫若先生题写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国”字也少了一点,“囗”里藏的不是“玉”,而是“王”。据说,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点。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载,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可见,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闲暇与几位文友聊天,戏解“国”字:你看,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8-24
“国”字其实很有意思。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或加了“□”,变成繁体的“国”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所以,“戈”、“口”之下又多了一横,后来又在“或”字周围加了一个框,意思是国家周边应该有边防。

说“国”字,不能不提到岳飞与“精忠报国”。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庙精忠园正壁上,镌有朱红斗大四字:“精忠报国”,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国”字里面少了一点。据说,南宋时岳飞应征入伍,他临行时岳母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写“精忠报国”四字,岳飞要来镜子反照后说:“母亲,你刺的字,儿终身不忘,但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说:“儿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国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国家无主。这一点先别写上,等到国土收复时再添上去。”

无独有偶,郭沫若先生题写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国”字也少了一点,“囗”里藏的不是“玉”,而是“王”。据说,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点。有人认为,“国”字少一点是洪秀全的创造。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天国的“国”字都少了一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石达开所铸的圣宝钱,钱文“太平天国”的“国”字,中间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其实,“国”字少一点并非太平天国所造改,因为我国某些汉字向来有正字和俗字之分,所谓正字就是合乎通用规范的汉字。而俗字,即流行于民间,而且大部分是因为书写便捷而形成的简笔字或异体字。《康熙字典》,里面就解释,“囯”正是“国”的一个俗字。有人统计,“国”的俗字有42种之多,方框里除了写“王”,还有写“众”、写“民”、写“戈”的等等。太平天国的“囯”字即是一个俗字。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明末张自烈著《正字通》中已收入“囯”字。可见,洪秀全对“囯”字情有独钟,是为了显示“王在国中”罢了。
闲暇与几位文友聊天,戏解“国”字:你看,古代诸侯纷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写成“或”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国字虽然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频仍,故繁体字的“国”字里边包含一个“戈”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字里边没有了“王”字,玉成大事,国泰民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