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都这么喜欢喝茶?

如题所述

有一种饮料很特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也无法改变中国人喜欢喝它的习惯。这种饮料就是茶,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最爱喝茶?

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此之后,茶被推上了神坛,连统治阶级推崇至极,曾经明文说过“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首先有一个问题,茶树和其他的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有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这种树叶有异香,边缘有锯齿,叶子背面毛茸茸,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叶脉都是首尾相连,会变成一张网。如果你在野外有遇到这种树,恭喜你,找到超级珍贵的野茶树啦!

茶,一开始被当做药用。主要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是作为吃货国的祖先,自然是不会放过开发茶叶新吃法的机会的。

烹 茶 法:这是一锅好汤

用水煮汤,加作料总是不会错的!而且任何食物加上中华调料都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比如老干妈。三国魏张辑在《广雅》中是这么说的:

“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先把茶叶烤成赤色,再研成细末加了葱姜橘子煮的茶汤,还可以醒酒哦~大概会比较像现在福建广东等地区的擂茶(生姜,生米,生茶叶煮的饮料)

煎茶法:是他是他就是他,装逼能手小陆羽

这种喝法要追溯到唐朝,这个时候发布了禁酒令,没有酒,怎么讲故事撩妹呢?于是唐朝人民都一筹莫展不知道喝什么的时候,陆羽出现了。

陆羽是个从小就爱喝茶的小男孩,不仅爱喝茶,还老爱提出新的见解,比如“妈妈,这叶子做出来的味道还没它本来的味道好吃呢”,原话是“犹如沟渠间弃水耳”,可想而知,陆羽的妈妈大概是揍了他一顿,“小孩子家家,有的吃就不错了,不然你自己弄!”

后来,陆羽就真的自己弄了一套——陆羽式煎茶法

逼格之高到,直接就奠定了陆羽茶圣的地位。这种高逼格煎茶究竟是怎么弄的呢?其实也不难。

第一、搞到一个(类似唐代)小饼茶

二、买好煎茶器具

三、然后就可以翻开说明书

也就是这本叫做《茶经》的鸿篇巨作,按指示操作了!

唐代人们多饮饼茶,在煎茶之前,需要烤茶,再用鲜活的山泉水煎煮。当水烧到“鱼目沸”的时候加适量的盐调味,二沸的时候,现在釜中舀一瓢水,再用竹片将碾好的茶末投进水肿。三沸的时候加入刚刚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停止,茶汤算是煎好了。——《茶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种茶,如何做茶,如何喝茶。从此之后茶叶就完全区别于其他蔬菜水果等等了。可见软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推广利器啊!

点 茶 法:全民的“斗茶荣耀”

为什么说它是顶级的呢?因为宋代点茶法已经是传说中的故事了。如果说唐代将饮茶之风扶上正轨——陆羽的茶经开启了饮茶作为社交艺术活动的潜力(逼格高)。

那么宋朝的点茶是开始饮茶社交的盛世。宋代著名爱茶人士数不胜数,数第一的当然是——宋徽宗

职业:皇帝

副业:网红

特长1:颜好

特长2:运动细胞好(马球,蹴鞠)

特长3:有钱

特长4:字很漂亮(瘦金体)

特长5:少女杀手(不仅秒到李师师,还是史上妃子最多的男人)

宋徽宗在宋代就是一个全民网红,他全力推荐的网红产品就是——茶!不仅天天作为粉丝福利送给大家(赏赐),还写了一本超级长的软文来推荐(《大观茶论》),丧心病狂拉着其他网红小伙伴来抱团推(例如苏轼,王安石等等)。最重要的是!还用重点扶持点茶比赛,堪比现在的全民选秀节目的热度吧!

在宋代,斗茶和下棋,书法,古琴这样的风雅活动,被称为君子四雅之一。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艺术呢?主要是取决于最后茶汤上面形成的绘画效果,宋代高手能通过点茶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在茶汤上,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你对此最大的想象大概来自于韩式咖啡拉花。

泡 茶:简单点,泡茶的方式简单点

这种方式很常见,不管是电视剧里的皇阿玛,还是路边遛鸟的二大爷,都能正确地给你示范。

这种泡茶方式的流行主要是因为明清之后,散茶变得十分流行。

喝茶的前世今生就介绍到这里了,一片叶子,既能解毒又能当菜,最后被统治阶级推上神坛,最终删繁就简,变成你手里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杯饮料。

茶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几千年历史,不知道各位是否喜欢喝茶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形成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3
不能说全部只能说是大多数人喜欢,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和我国人的地理人文都有关系。“中国人喜欢喝茶”是一个笼统概括的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的。就像“中国人是黄皮肤一样”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黄皮肤而是大多数而已。但这是我国的一个特征。
第3个回答  2013-09-23
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为其中之一呵呵!
第4个回答  2013-09-23
因为茶叶的起源地就是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爱喝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