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的朦胧诗代表人物有

如题所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的朦胧诗代表人物有芒克、梁小斌、北岛、舒婷、江河、顾城等。

朦胧诗区别于以往诗歌艺术流派的最大特点,是其大量地将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架构进行剖析展露,将其作为诗歌主要的表现对象。

而之所以将这一类诗歌称为朦胧诗,将这些不断尝试创作这类诗歌的诗人称为朦胧诗人,是因为诗人们在其诗歌创作中频繁地运用象征、暗喻、通感、意象、比喻等艺术手法,注重创造诗歌的意象,将自身的情思愁绪抽象提炼,再灌注到各种意象上,最终给读者营造出了主题若隐若现,氛围忽明忽暗,意象隐隐约约的复杂难言的感受。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