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灵魂的洗涤,心灵的对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第一次接触余秋雨应该是在我上大一的时候。那时候刚刚高中毕业,我喜欢上了骑行。我经常去九龙湖附近游玩,看沙船挖沙,看水鸟觅食。不知道是野鸡还是野鸭,在茂盛的芦苇丛中同水鸟捉迷藏。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颇为熟练的划着简易的小船,在沙洲上捡拾鸟蛋。现在那一代已经成为了大汶河湿地公园了。大堤旁有个小开阔地,立着一块石碑,顶上写着三个字“观鱼台”。起先我并不在意,忽然发现旁边还有三个字“余秋雨”。我顿时一惊,没想到在这里可以见到余秋雨的痕迹。

我想起了《文化苦旅》。

喜欢一个人,有很多原因,亦或者没有任何原因,全凭感觉。实际上,感觉也是一种理由。我喜欢余秋雨,大抵是因为他的文学底蕴和文学风格。我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我想,正如同“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那样,我觉得,余秋雨也是一个天才般的文学家。《风雨天一阁》和《道士塔》是我最早接触的文章。余秋雨的手握笔杆,仿佛一笔从千年之前写到现在。他用特有的 历史 和文学相交融的笔法,将很多东西上升到民族和家国天下的高度。

他熟识当地,仿佛把自己融入那个时代,仿佛是一个 历史 的解说员。然而,这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卖弄文字的嫌疑。这种孑然独立的感觉会让每一个读过《文化苦旅》的人都深深的记住。他细腻的笔触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层次向我们展示一个时期、一个场景,或是一个人物。

读过余秋雨散文的人,大都会有一种共性,那就是你再读到他的文字的时候,哪怕没人告诉你作者是何许人也,你也能大体上猜出来,那就是余秋雨。

从西域到江南,从边塞到都市,他一路走来,他一路思考。放眼当下,很多人的内心是浮躁的,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文化苦旅》的“苦”字,也就就是指精神上的洗涤,灵魂的救赎。当然,这不是说让我们去做苦行僧那样的修行,而是捧一眼甘泉,冲刷浮躁的心性。正如同《西游记》中写到:“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列夫.托尔斯泰的自我剖析是深刻的,他正视了自己,也救赎了自己。我们的心,很久没有再专注过,也应该“忆苦”了。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步子踏实一点,便走得稳;心性恬静一些,便想得开。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剖析,需要同自己对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