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温病包括

如题所述

伏气温病包括伏暑、春温。

伏气温病(伏气温病)一般指春温。

春温,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以表里两解。

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一说本病亦属新感温病(见《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

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类证治裁·温症》: “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春温与风温的鉴别要点

春温是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诊断要点主要应抓住初起即见里热盛的证候特点,结合发于春季进行审辫。春温和风温都发生于春季。风温病的病因是风热病邪,感邪后即发病,因而在初起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之肺卫表热证;

春温病是温热病邓自内外发所致,初起即可见身灼热、烦渴,甚则痉厥、发斑等里热证候。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证候。

春温由新感引发者,初起可见表里同病,有恶寒、无汗或少汗之表证,易与风热感冒相混淆。但风热感冒不特发于春季,四季皆可发生,以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肺卫见症为主,里热症状不明显。在恶寒消失后,其发热等症亦随之减轻,一般5-7天即愈。

春温则特发于春季,发病急,病情重,以突发高热、烦渴、尿赤、斑点隐隐等里热炽盛见症为主,短暂的恶寒消失后,里热证候反而转盛,甚至很快出现神昏、发斑或厥脱等症。病程也明显长于风热感冒。两者应详加鉴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