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索米”M1931式

详细资料,最好有图
介绍下生产工艺,闭锁方式,供弹方式,击发方式

由于M1931式是从M26该进来的,所以先介绍M26。
M26式冲锋枪
  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理论射速750发/分。枪身右侧设有快慢机手柄,设有三档分别对应单发、连发和保险位置。枪上设有可调解射速的特殊缓冲器,射手可通过旋转位于机匣后盖、标有4个位置的旋钮来控制从机匣后盖下方5个气孔所排出的气量,从而达到调节射速的目的。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活动式击针(后因结构复杂而改为固定式击针)。拉机柄的位置比较特别,位于机匣下方的枪托内,在机匣底部开有拉机柄槽。拉机柄通过其前端的一个突起与枪机底部的凹槽相扣合拉动枪机向后,待击后借簧力恢复到原位,并在射击时保持不动。枪管和套筒由一个紧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更换枪管。使用月牙形36发弹匣供弹。
  然而,M26仍存在一些不足,武器的尺寸和重量都偏大(全长910毫米,重4.4公斤);木制枪托线条不够流畅、抵肩不够舒适,弹匣弧度太大,备用弹匣携行不便等。莱迪本人也深知M26冲锋枪不完美,因此在其投入批量生产后仍继续努力,改进工作长达数年之久。
  1929~1930年,莱迪在M26基础上推出了又一款冲锋枪,并于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莱迪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并在投人批量生产之前的1930年就开始向美国和芬兰分别提出专利申请,1932年终于获得批准。
  M1931式冲锋枪
  只保留了M26式冲锋枪的可卸枪管和拉机柄,枪机基本上是全新的设计,全枪比M26更重,长度则缩短了4厘米;取消了射速调节机构;快慢机一保险手柄改设在扳机附近;采用片状准星和弧形座式可调表尺,最大标称射程500米(实际上有效射程远达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设计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击时更加平稳;木制枪托也有所改进,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适;供弹具为25发盒式直弹匣和40发弹鼓。
  弹鼓供弹具是莱迪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股东之一的克斯金设计的、弹药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供弹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