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强者智不达。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该句出自《墨子·修身》,原文节选如下: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译文:

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说话没有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占据财物而不能分享给别人的,不值得与他交友;不能信守原则,辨别事物不广博,对是非分辨不清的人,不值得与他交游。

扩展资料:

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作者先以作战、守丧与学习为例,说明其根本不在于列阵、礼节与才学,而分别在于勇气、哀伤与德行。作者总结先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够“察迩来远”,也就是明察左右的人,招徕远方的君子贤人,让他们互相影响共同为国效力。

作者认为,“君子之道”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指出对这四者都能很好实践的唯有圣人,所以,他提出了“慧者新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等切实可行的修身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立虚名,成为真正扬名天下的高贤大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9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志不强者智不达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语出《墨子·修身》:“志不强者智不达。”

    中文名

    志不强者智不达

    外文名

    He who is not strong will not be wise

    出    处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释    义

    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充分发挥

    目录

    1 赏析

    2 原文

    ▪ 1原文注释

    ▪2 原文译文

    ▪3 原文赏析

    3 墨子简介

    赏析

    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的结合。坚定的意志在其中犹如统帅,意志强,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难以有所作为。 [1] 

    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原文注释

    1、【陈】:同“阵”,阵法。

    2、【外交】:与亲戚以外的人交往。迩:近。

    3、【谮慝】:恶意的诽谤。

    4、【批扞】:批驳。诋讦:攻击、诽谤。

    5、【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

    6、【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

    7、【简】:轻易。

    原文译文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身边的人就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求广博多识。
    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人。君子能够明察远近,提高自己的修身!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谄谀之人,也无法施展其伎俩。
    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愿日益广大,修养更加提高。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名誉不可以虚假,这都要反问自身。只说不做,总是能言善辩,也没人听;努力工作却夸其功,即使劳苦也无人接受。聪明的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大功劳,这样就名扬天下了。言语不求多,但求所得机智,不求文采华丽,但求说得明确。没有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那就事与愿违了。善不发自内心就不能长久,德行不从自身辩明的,就不能坚定贯彻。名声不会轻易得到,树立名声不能取巧。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那种只是想着牟利,不顾名誉,这样可以为天下贤士的,是从来没有的。

    原文赏析

    修身思想是墨家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养的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作用,并将"天志"作为修身的根本准则。墨家的修身观对于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不仅先秦儒家讲修身,墨家也讲。一、墨家修身的原则是固本为先,务末次之。固本为先。君子修身,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事半功倍,切中要害。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失去修身的根本目的。二、墨家修身的方法,墨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这便是墨家修身的目的。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要发自内心,杜绝虚假。他反对为了名而修身,但只要如此修身必可“名誉扬天下”。墨家特别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墨子认为,只有君子能做到“谮匿之言无入之耳”,诋讦之民自然“批干(有提手)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这样,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愈,设壮日盛”。三、墨家修身的目的,先秦诸子思想的特质是各家思想在本质上都是政治思想,墨家的修身目的与儒家相似,只不过最终达到的政治蓝图有异罢了。墨家君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义,“义,利也。”君子修身以成为一位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的对天下有用的贤人,通过推贤举能的选举办法委以治国安邦的重任,则“兼相爱,交相利”的天下大治局面指日可待矣。

    墨子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第2个回答  2018-07-05

志不强者智不达

翻译: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延伸: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的结合。坚定的意志在其中犹如军中统帅,意志强,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难以有所作为。

出处:《墨子·修身》:“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11
意志不强的人智慧不会通达。意志很强的人,为了达到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不顾一切,经受所有的挫折,挥开所有的阻挠,排除所有的障碍,义无反顾,大步向前,永不回头,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智慧。正所谓“苦其心思,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出自战国墨翟《墨子》
完整的一句是:智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战国 墨翟《墨子》
解释: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