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杨慎的《临江仙》,求助

请大家把这诗的背景作者还有简介,都说下,反正相关的知道的都说下,我要讲演了,我一定好好谢谢你的!不知道的,就把网站给我也行,谢谢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字用修),明宰相杨廷和之子,自幼聪颖好学,11岁作诗,12岁作《过秦论》、《古战场文》,堪称一代“神童”。明正德六年中状元,嘉靖三年为翰林学士,曾担任明皇论经讲史的“经筵讲官”。 后因直谏明世宗至大怒,两次责以廷杖随贬云南,时年37岁,72岁逝,整35年未“赦免”。 杨慎作为一官宦子弟金榜题名、折桂榜首,本当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却祸从口出,遭贬边地戍所35载。想象之中,一定是将惆怅、愤怨却又无可奈何的失望交织在一起,苦撑着他那过于痛苦、过于悲凉、即将倾覆的风帆,其酸、甜、苦、辣之感受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因为,大凡宦海春风得意之时却遭此灭顶之灾,一般都是在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中了却一生的。但杨慎却从中得以自拔,化惆怅为旷达、化愤怨为平和,超凡脱俗、透彻红尘,并于闲暇之中,写下《外集》、《升庵集》、《遗集》及《丹铅总录》等百余卷杂著,可谓读书万卷、著作等身,因此才成为一代文学、诗词名家、大家。 《临江仙》一词中“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看似失意、消沉,但更是透彻之感悟。此种“透彻”是历经痛彻入骨、脱胎换骨之后的自然境界。而“青山依旧”与“几度夕阳红”寓意着时空转换中瞬间即逝与恒古不变所依存的自然法则。试想,“古今多少事”哪一件不都是在变与不变的相互交汇中而逝去的?古往今来,尽数英雄“是非成败”已然转眼为空,都成为历史陈迹,而“青山依旧”、宇宙永恒。杨慎正是悟到这一点,才能以“白发渔樵”为化身,“惯看”世间红尘,把自己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睥睨众英雄轰轰烈烈,转眼化为尘埃,自己则超越是非,顺乎自然,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湾之上填词作赋、寄情诗酒,笑谈古今、乐在逍遥。这种“空”中有“悟”,寄托深沉的意境,表明其超然物外,对个人荣辱得失的一种旷达之情。现在想来,贬官后的杨慎才真真成了尽享清福之人。 一曲《临江仙》看似漫不经意,却透彻了人生;看似清淡、轻松,却不是人人填得来,填得好,填得深刻的。细细品来,其寥寥数语的确凭借了超凡脱俗的睿智和娴熟老道的功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1
 临江仙杨慎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词牌名的起源:临江仙源起颇多说法。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诗词链接:江水: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外青山楼外楼。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是写景,二是以静衬动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6�1乐游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6�1使至塞上)予人苍凉之感
  杨慎生平:
  (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
  1. 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叫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杨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且天性聪明,有一颗正义的心。七岁能背许多诗。十一岁时,会写近体诗。十三岁时,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文章被列为卷首。谁知烛花烧坏了考卷,使其名落孙山。二十四岁时,再次参考,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2. 政治生涯: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因为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一个著名的色鬼。他目睹民不聊生,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乡。
  武宗最后因酒色过度而死,由其堂弟继位。继续任杨慎为官。但他耿直的个性使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尤其在世宗继位后逾越法度的问题上,杨慎居然带领百官“逼宫”,以静跪示威。结果龙颜大怒,两次杖击杨慎,和其一同杖击的人第一次就死了16个。杨慎可谓是九死一生。最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这一放逐,便是漫长的三十年。但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
  3. 文学成就: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他不仅精通经、史、诗、文、词曲、音乐、戏剧、金石、书画,而且对哲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语言、民俗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遗留的著作极多。《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书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总结:一生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开拓南疆,融云南边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可以说杨慎是正德,嘉靖两朝的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从37岁到72岁,长达35年在云南设馆讲学, ,广收学生,出版了大量轰动一时的学术著作,使得当时中国的文坛中心一度出现南移现象.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有人说,杨升庵与抗倭将领戚继光他们一文一武,同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 也有人说今天,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个神就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这首《临江仙》让人耳熟能详的词,这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所得。
  《三国演义》虽然成书在明初,但定稿在清代。此首词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解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长河带走。《论语�6�1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也使用江水东流来比喻时间流逝。此句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让人感到历史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的沧桑。“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可看出作者的旷达超脱。
  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流露出一丝人生易逝的悲伤感。
  下片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为我们展现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任惊涛骇浪、是非成败,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把酒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惯”字表现出了一丝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添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也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片由古至今,切入角度大。透过历史现象咏叹“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美好短暂。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甚至可想象成作者的自画像,在老翁形象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显现出诗人鄙夷世俗、淡看个人荣辱得失的淡泊洒脱和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全词有怀古,也有托物言志。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一种高远意境在这种气氛中反映出来。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不过如此!
  比较: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古之作。它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基调更为积极。刚才说过这首词原本为《廿一史弹词》《说秦汉》的开场词,却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它最大特点是“清空”,清澈的清,空灵的空,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清空”,使这首词具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使其置於《三国演义》卷首,十分贴切,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也不像杜甫《登高》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
第2个回答  2013-09-01
明代杨慎《临江仙》赏析默认分类 2009-06-11 10:49 阅读44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及第,授翰林修撰,后充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他因为直谏触犯了明世宗,被谪戍云南,流放终生。其生于蜀,祸于京,成于滇。有《升庵集》。 已故作家汪曾祺曾到杨慎的故乡四川桂湖并题诗:桂湖老桂弄新姿,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 这首《临江仙》原是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被清初的毛宗冈移置到《三国演义》的卷首,结果名扬四海。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在让我们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我们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是对英雄伟业的讴歌还是否定?“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也写过“赤壁怀古”,用的是《念奴娇》词牌,起首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并非有意给三国的故事写开场白,可是说到无情历史和千古英雄的时候竟然产生不谋而合的感触。即使明代的杨慎受到宋代苏轼的影响,那也一定是怀着深深的同感,不仅限于字句修辞的模仿。 杨慎之所以能够以这样高远而深邃的眼光看待历史,产生出这样令人触痛的感慨,写下这样气度宏阔的词篇,跟他的个人身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明代文人中,杨慎的才气学识与悲剧命运都是令人称奇的。他的父亲是太子的老师,家境优越,他24岁就中了状元,春风得意,成了众口一词赞美与羡慕的蜀中才子。然后为官十年,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触犯了“龙颜”,让皇帝不高兴,杨状元和他的众多位同事在宫门外被剥掉裤子和尊严,狠狠地打了一顿屁股,然后谪戍边关,在当时边远而落后的云南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35年。江山永恒,人生短暂。杨慎愈老愈深悟这一点。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数百载之下,犹自慷慨激昂。淡语深刻,绝非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达到,但又非要凭借举重若轻,漫不经意似的文字功力不可。这或许就是所谓“无技巧”的境界。 杨慎何以能在这“无技巧”的境界中游刃有余呢?他不是生来命运多舛,而是曾经那样春风得意――宦家子弟,高中魁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富贵家学,生而拥有;功名爱情,唾手可得。然而一切的一切在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想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再想回到美丽的故乡,已经不可能。 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他的词更加体现出淡语深刻,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感悟生命的本质不一定要自己经历痛彻入骨、心力交瘁的苦难,借鉴别人的人生感悟有时候也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事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宇宙是永恒的,人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应该将超然世外的旷达胸怀融入自然宇宙的永恒。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