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面几句是什么?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面几句是什么
还有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我未曾达到这三种境界,也不记得,曾在哪一个离别的渡口,哪一座烟雨霏霏的城,意外经历。我还在寻,寻那朵可以牵手的莲花,不知,她会在何方深情地将我等待?

其实,这首《青玉案》几年前已滴尽了我心中的相思,望着已经落定的结局,不知该从何更改?我知道,我能改变的只能是过程,可有时候,过程在结局面前形同虚设。

风雨已过年华,往事随风飘落。华丽的青衣,演绎了这一生起落浮沉的故事。我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夜饮琵琶马上催。”的胆识和气魄;也做不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仗剑天涯,斩尽世间丑恶的侠影萍踪。我只是个误落尘网的男子,在旖旎的宋词里,迷失方向,想一直留下,每到春时又被莺催。

人间万物,花开花合,皆有定律。人的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将来,不管你多么勤劳,多么辛苦,也只能更改途中的枝枝蔓蔓。纵使你能参透命运的玄机,也唯有从容微笑的面对。凡尘,百草千花,万种风情,独一无二,没有谁可以将人生再走一遍,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凋零便意味着结束,不会再来。我们能做的,不是奢望来世,把今生的残缺和遗憾寄托到来生,而是好好珍惜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不求雁过留声、名垂青史,只愿你我皆能在这红花绿水间,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乌衣巷,一生简单、寂静安然。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稼轩的一生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注定要驰骋疆场,马革裹尸,才不会枉费能工巧匠日夜兼程的打磨。宝剑配英雄,玉簪配美人。他是宝剑,也是英雄,所以他的内心,从未停止过挥斥方遒,抗金驱敌的壮志豪情。纵使他后半生过着隐居山林,闲情雅致的生活,但始终是人在山林心在朝廷,一生牵系着锦绣山河。甚至晚年,还以廉颇为喻,表达自己对收复失地的雄心。

如今早已是清平盛世,再无当年的战火纷飞,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度,有着流离失所。每天来去匆匆,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平凡安稳的家,能有一段天涯相随的爱情。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小家,我们甚至不顾一切地去伤害他人,夺取他人财富,破坏他人幸福。倘若,年华倒转,回到宋朝,我们谁是守护家园抵御外敌的宋将,谁又是踏破宋朝城墙,烧杀抢掠的金兵?是非曲直,总在故事发生之后,才被历史记得真实清楚,谁又曾真正的知晓未来?

在稼轩眼中,小家碧玉永远不如国家安定。家是国,国是千万家。如今,宋朝的大树在风雨的袭击下摇摇欲坠,叫他又如何能安于自己的小家?他是英雄,他的生命是属于国家的,属于战场的,他宁愿剑断沙场,也不愿闲置家中,锈迹斑斑。一把锋利的宝剑,又怎会甘愿默默无闻?剑属于江湖,刀光剑影,喋血黄沙,才是它的宿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千古英雄项羽自吻乌江,不仅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无颜面对虞姬,他没能许虞姬一世长久,给她一份安稳,还连累她同自己葬身涛涛江水!江水有情,不知道它会不会听到项羽的悲叹,让他来世做一个寻常男子,守着虞姬,小家碧玉,温婉生情?也许它是听到了,只是似水东流,它也只能安于宿命,无法转身。每当下雨的时候,它会激起涛涛波浪,为他们感到不平,希望她们不要责怪自己的无情,然而潮水退去之后,江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谁又会在宁静的江面,看到往日的汹涌?稼轩没有那样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爱情。他把一生都付给了国家,他的心满是兴衰存亡,爱情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然而他还是动情了,不管是想以此寄托什么,他都动情了,只次一次,感人千古。

那年元宵佳节,他独自去赏花灯。香车宝马,千树银花。繁华的夜晚,他走在热闹的街道上,看见美丽的女子,带着各式各样的饰物,一个个姿态娇丽,嬉戏着从他身旁走过。于是他开始在人群中千百次的寻找,那个与他结缘的女子,却始终不见她的身影,无意的回首,却迎来了那惊鸿的一撇。灵动的眸子,含着脉脉深情,飘逸的裙带,优雅的身姿,是那样的温婉动人。于是他们彼此相视一笑,牵着手,朝花灯深处走去。天宇高挂着玉壶,明月的清光普照着水乡,鱼龙彩灯在清风中飞舞。一段金玉良缘,便在这良辰美景中,悄然开幕,散场时台下的看客,久久不愿离去。

我想稼轩与那个女子应当是旧识,总觉得初见不过偶然,重逢才是情深。假如有一天,你与心爱的人分手在这样明媚的夜晚,也有一次暮然回首的相遇,你是否愿意摒弃前嫌与她重新开始?若是我,我愿意,不是因为放不下,只是我深信,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她若回头,情缘未尽,我愿待她如初。缘分是微妙的,我们经历了一辈子还是说不清、道不明。始终想不明白,大千世界,人流如织,怎么就偏偏爱上了她,和她结为了连理?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女孩,却与你远离,嫁做了人妻。

世间微尘,纷繁万象,我们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不解,但我们还是带着这些疑问走完了这漫长的一生。世间疑问太多,假如执意要想,又寻不到答案,且就当做是一种宿命吧!给心灵一个答案,灭却无限烦恼,这样生活才会安宁,人生才得以快乐。世间因缘,萍来萍往,耽于凡尘的你我又有谁可以一一知晓?稼轩不会无端的去猜想,因为他知道,缘分来时要好好把握,去时无法挽留,唯有携手同游,相伴珍惜,才是最真挚的誓言。回到家中,他摊开宣纸,研好墨,将那一次深情的回眸写于纸上,让岁月去见证他的真情。如今、千百年过去了,稼轩虽已不在,可他的过去,你我还跟人说起,这首《青玉案》还在灯火阑珊处,被人吟咏,被人书写。今夜,春风依旧,明月皎皎,多希望有人可以赶来,与我一起在灯火阑珊处登台演绎一场《黄梅戏》?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鬓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其实,爱情要等到两人都已两鬓斑白的时候去回忆,才会觉得回味无穷。嚼着那份美丽的回忆,慢慢死去,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山盟海誓。若正直盛年,便只剩回忆,会过早的厌倦,提前抛弃,去寻一段新的开始。年轻的时候,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以为爱情要的是轰轰烈烈,等到老了,才发现,爱情原来需要岁月煎熬,风风火火走过的多半是残缺。

不知道,稼轩后来回想起,当年灯火阑珊处那一场相遇时,会是怎样的表情,会不会暗自偷笑呢?年轻的时候,爱情是不能太过挑剔的,等到老到心底的时候,拿出来侃侃,才会觉得真的是美不胜收。爱情就好像时光,年少的时候,新鲜劲过了,就成了煎熬;人到暮年,才发现这漫长的一生,没它不行,多少美丽的故事,在年轻的时候就已酿下。美丽的东西总要经过时光长年累月的雕琢,直到真的无可挑剔了,才能成为一块完美无暇的璞玉。我还未老去,无法体会那种醉意朦胧的感觉,纵使许多年后,老得走不动了,还是无缘体会。尘缘已在光年里散尽,灵山旧梦,沉钟暮鼓,水月禅心应当是我的另一段开始。只是那时,倘若还能有幸读到这首词,我仍旧还会感动,还会为灯火阑珊处,那一次的回首心动莫名。
第2个回答  2020-09-2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确切的讲不能叫诗,而叫词,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过这句词跟跟其他两首词的句子被王国维用来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种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种境界。
第4个回答  2020-09-2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啊!”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