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真的有毒吗?

很多人都说蟾蜍有毒,可我有一点不相信,谁能帮我解决啊!!!!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青蛙卵与蟾蜍卵的区别是: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
大部分蟾蜍耳后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可以制作中药“蟾酥”。
蟾蜍(Bufo
gargarizans)俗称癞蛤蟆,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钢、无尾目、蟾蜍科。本科现已有25个属300种左右,我国目前已知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蟾蜍是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药材名分别为蟾酥、干蟾、蟾皮、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蟾蜍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血球等功效,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联邦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都离不开蟾酥。
蟾蜍
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
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疔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蟾皮
性凉味辛,微毒。内服清洁余虫,外用解毒散肿。近年多用于食道癌、胃癌、鼻咽癌、肝癌、子宫癌、淋巴癌、心力衰竭、痈疽疮毒等症。
蟾蜍头、舌、肝、胆均可入药,而蟾蜍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佳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蟾蜍身体表面的疙瘩是没有分泌功能的,那只是为了增大体表面积长的疣状物,真正有分泌功能是在眼睛后面的腺体,左右各一个,不同种类的蟾蜍分泌的液体毒性不同,一般都是有一定的毒性的~具体的可以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22
有毒.
癞蛤蟆中毒的急救
(一)主因
癞蛤蟆又称蟾蜍,其耳下腺及皮肤腺内含有的有毒白色浆液,国呀成中药为蟾酥。吃蟾酥过理,伤口直接接触其毒,被其毒污染食物以及食用含毒的蟾酥都可引起中毒。
(二)判断
食用蟾蜍史,食后30分钟到1小时即可发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厥冷;晚期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口唇紫绀等。
(三)急救
1.卧床休息,专人管理,观察病情。
2.排毒可催吐,早期病人呕吐对排毒有利,不必止叶;也可大量饮茶水。
3.中毒甚者速送医院急救。
第3个回答  2019-11-20
当然有毒,蟾蜍是五毒之一,它的毒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雌蟾蜍的卵中,所以蟾蜍的头和卵最好不要乱动和使用(食用)。
第4个回答  2008-06-24
蟾蜍皮肤的分泌物叫做蟾酥,本身有毒,但也有解毒作用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等。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22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