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如题所述

这个学期,学校语文年度研究主题是“故事”题材的教学研究。选择了以《西游记》作为重要资源的各种课型的尝试与探索。有“综合实践课”,“看‘小人书’《三打白骨精》”,“名著导读课”,“阅读分享课”,“故事新编”,以及大家都会上的“讲读课”。安排在四年级进行讲读《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在江苏版中是放在六年级的。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无疑提出了挑战。

围绕这种课型,我安排卫老师和年组老师,一起研究这篇课文,也试教了几次。看得出,她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痛苦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她在假期的时候,备得太充分,太深入了。结果,如何“深入浅出”——就成了面对四年级学生,是否接受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当在老师们面前展示的时候,很好!当属成功。看到组长喜悦的表情,看到卫老师的“超越”或者说“突破”,我们都很高兴。

一个教师,不是因为这次的教学成功,就不会静心反思。任何的课堂再精彩,也有遗憾的地方。作为一个指导教师,透过教学的环节,当不是“零起点”听这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冷静的——能够细致听到她和学生的交流的每一句话,或者每一次读书的不同。

于是,越是细致,越是发现问题,越发现问题,越有利于她的成长。

应变能力——

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导致基础不同,发展各异。因而,学生的信息反馈,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常伴有教师难以预计的信息。尤其是,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出现的机率更大。而这堂课,卫老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课,从题目“三打”的解读中开始了。当“为什么要打白骨精”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直接进入课文写白骨精的话——“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备课的时候,我们指导卫老师要先抓“自言自语”,再抓“不胜欢喜”这两个词,体会妖精的心理。于是,你看到,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白骨精“自言自语”地说,会是怎么说?学生的朗读很带劲。

有意思的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还不住地点评,有的说白骨精自我陶醉,有的说白骨精太兴奋了,这不是送上门的天大好事吗?还有的说,此时的白骨精已是激动万分啦。你看,学生的发言已经触及到了“不胜欢喜”,就差老师“点睛”了——如果这时候,听到“激动万分”,马上归纳:“你说的,这句中有一个词和你说的意思差不多,是哪个?”我相信,大多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不胜欢喜”。

明明备课的时想到的两个环节,谁曾想,课堂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好的“意外收获”啊。

可老师似乎没听见,扔掉不管:“同学们,你们刚才谈的‘自言自语’真好。下面我们再看看,这句中,还有一个词叫‘不胜欢喜’,你怎么理解?”于是,学生在老师的“回头路上”又走了一遍。

学生讨论白骨精的“三变”后,老师又回扣到这句话,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猾。可惜,没有再次引领学生读读这句话。我相信,这次再读,对“自言自语”和“不胜欢喜”已经不是一个理解上的朗读,而是揣摸到妖精的心理后,一种“阴险”的创造性朗读。

你看,在这“意外”的“生成”面前,按部就班,或措施不当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曾料到的突发性信息时,教师必须敏锐,迅速地判断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因势利导”。

上面的突发性信息,源于学生的课文本身。这还好办,我相信卫老师评课后,一定会注意的。其实,最难的是来自教学内容以外的偶发事件。我们教师首先要作出判断,判断这个信息的正确性、实质与要害、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以及解决它要花多长的时间等。这些判断要求教师在瞬间做出,若作出判断的时间过长,就会成为“事后诸葛”,失去其实际价值。

还有一种情况,在这里写出来,希望其他老师要注意,就是教师犯“错误”后的应变,当错误信息被学生发现并指出时,教师不必自圆其说,应实事求是,及时寻找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树立勇于承认和修正错误的榜样。

看来,应变能力,的确是卫老师,以及我们大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调控能力——

教师课堂的调控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四十分钟里,从教学内容,到对学生的组织;从个人的发挥,到整个过程的节奏把握。等等。总之,教师的调控变能力,是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置等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

关于这一点,卫老师,我,以及好多教师,也是一生要修炼的功课。

比如对学生发言数量的把握。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看妖精变的“村姑”图——由于课文出自《西游记》中的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而且是压缩并改变的课文。书中描写“村姑”用了一大段话,读着,那感觉可真是“美若天仙,月貌花容”。课文呢,仅仅用“变成个美貌的村姑”。怎么让学生想象白骨精变的“美貌”,从而体现妖精手段的高明?

老师在“小人书”中选了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村姑”怎么美。好啊,学生用了很多很多形容词。什么好美丽的眼睛啊;什么樱桃小口;什么漂亮的脸蛋儿;什么赛西施,比嫦娥。等等,学生没完没了地把脑子里的“货”尽情地抖落。老师呢,这个时候,就任学生尽情地说。你想,那些形容美貌的词语多了去了。其实,也没有必要这么充分体现妖精的“美貌”。况且,学生说的这些,没有层次感,一会说的是词,一会说的是一句话。老师呢,只要听到有三个学生说出就可以,就需要戛然而止,用不着十来个学生说。

还有,妖精变成老婆婆,变成老公公的环节,教师也是让学生“随其自然”。比如第二次变成妖精老婆婆一句。关于课文的句子,并没有关注多少,也是一个劲地说图。虽然回到课文读了一下,可是,看图时间过多,也没有把看到的引入课文中。因此,感觉读书和看图是两回事,教学出现了两张皮。

老师啊,就缺这么一个“及时刹车”的环节,结果,导致这堂课超出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类似上面的环节的“拖沓”,老师没有把握好。

再如对个别学生的发言次数的把握。班里有个学生,总是大声“畅所欲言”,有时也“自言自语”。而且呢,老师还总叫这个学生发言(这个学生发言还很精彩)。这位老师平时很有爱心,自然对学生有耐心。但,过了,也是一种“纵容”。也许,这个学生有“多动症”,导致今天课堂上,该生“惯性”又犯了。

不管怎样,还要“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哪怕是公开课,教师也要立即处理。当然,先予以肯定,然后进行纠正,并注意艺术性。对于那些有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想法的,总是抢先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肯定,甚至用赞美的语句给予较高的评价。但,必须让这个男孩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并不是自己,也就是说,不能总是叫一个发言。学生的随意,并不是随便——这个,教师还要让这样的学生懂得。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随便接话把儿,这也要注意。总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思维的活跃也要“行为的规矩”,教师在平时,要一抓到底。

还如教师对自身语言的把握。无论怎么说,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指挥”。因此,课堂调控,还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对自己语言,情绪,节奏的控制。

这里单说语言。也许老师本来就是温柔之人,又是**的缘故,其语言显得过于“母性”,突出表现就是“啊,呀,吧,啦”等一些语气词基本在老师的每句话里。如——

“白骨精又怎么样了啊?”;“你看这是谁呀?”;“妖精变的三个人怎么样啊?”;“唐僧师傅怎么样啊?”;“你可要夸夸悟空呀”……太多了!

还有,学生接老师的话把,教师也接学生话把,甚至重复学生的发言。比如讨论孙悟空怎么打的问题时,学生说“劈脸一棒”,老师马上接着说:“嗯,劈脸一棒”。学生说“当头一棒”老师马上说:“嗯,是‘当头一棒’”;学生说“抡起一棒”,老师又说:“是的‘抡起一棒’,结果呢?”,学生接话把——“打死了”。

当你孤立读每句话的时候,你会觉得老师在用一颗心,一颗爱孩子的心,爱悟空的心,教孩子。温柔的语言,自然的教态,一步步引导,孩子深入理解了课文,带着学生走进了《三大白骨精》。可,一旦把所有的连起来的时候,就“腻”了,显得不干脆,很罗嗦。想想,把有些口头语,语气词,重复的话,等等这些删掉,会节省多少时间?而且,你会感受到悟空的“三打”真叫爽!

如果说,以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加起来,算作教学智慧的话,这的确提醒我们,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应变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4
经常做一些 刺激的 活动
第2个回答  2021-04-01

第3个回答  2013-08-14
多多锻炼下自己在大众面前的表现能力
或者把计划弄详细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