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袁崇焕被处死时史书描述百姓争相食其肉!怀疑这描述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那时的老百姓有这么野蛮吗?

“ 刽子手割一块肉, 百 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老百姓就这样,从古到今都这样,不明内情,别人一蛊惑就胡整,这是民族劣根性。事情没问题是真的,那些老百姓说白了就是些小市民,和现在的市民一个本性,以为袁是个叛国贼,当然要争着吃肉。为什么《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都把老百姓写成“民”,有特殊本领和修养的叫“士”呢?就是因为民和士根本有不同的本性。民就是那些容易被蛊惑,私利私心很重的人,士就是那些修养高,道德高,智慧高的人,不容易被蛊惑。民只知道争夺利益,保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修养,什么事都可以干,而士那就要求很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3
如果是史书说的,应该还算可信。于情理上也是可能的,因为当时袁崇焕被当做后金的奸细,说白了就是汉奸、卖国贼,而当时中原百姓普遍很恨藩夷,既有历史原因(匈奴、金人、蒙古曾入侵中原),又有朝廷煽动。由此百姓做出不理智行为也合乎情理,再搭上明末腐败严重,百姓生活不好,因此所有怒火发泄到袁崇焕身上,所以就有了吃他肉的现在看来野蛮的行径。
第2个回答  2013-08-31
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历史已经无法追溯.至于说那时的百姓是否野蛮,那就得想一下.既然这位官员的罪名不是真实的,那些百姓呢,他们是真正的百姓吗,还是本身就对这个官员嫉恨的地痞官僚呢,历史已经湮灭,无法考证了。比如一部三国,多少个版本,把曹操写成了一个暴君,都是站在不同的观点。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愚民政策,究竟有多少官吏能清晰事件本末,更别说大字不识的平头百姓了。舆论是可以被当权者引导的,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掩盖真相。古代的文人学子,其作品很多也是在当权者的教导之下,为了求生而为。即便是司马家族的史记,难道就绝对真实吗?历史已经湮没,只能从一些真实的线索当中求正,不能从那些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去查找。
第3个回答  2013-08-13
这个描述基本是真的,当时袁崇焕抗清,清打不过他,又不能招降他,所以使用反间计,结果明皇帝信以为真,判凌迟处死;
定罪和处死的时候,老百姓是被蒙蔽的,都认为他通敌卖国,故而很愤慨
至于野蛮与否,看看历史描述,人类虽然思想进化的比较先进,但是一直没有进化的就是野蛮本性
第4个回答  2013-08-14
《明史 列传一百四十七》中关于袁崇焕之死:“(崇祯)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只说袁崇焕是被剐的,但是别的没说。

至于百姓争着食肉,好像只有《石匮书》中这么说。袁崇焕是乾隆时期才给平反的,张岱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以为袁崇焕就是一个十足的大汉奸。

“满桂见崇焕御前赐坐,拉之下跪,尽发其通敌奸状;并言其接济寇粮,凿凿有据。崇焕见满桂色变,遂不能辩,免冠请死。上命锦衣卫堂上官拿送镇抚司,即令满桂往统其军。”

看《石匮书》袁崇焕传最后的评论:

石匮书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意思就是说,袁崇焕的本事还没有秦桧大。

很怀疑张岱写袁崇焕的结局是怀着愤怒的心情写的。清朝张廷玉编《明史》的时候说“天下冤之”只怕也不真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