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的

急需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就好.谢谢!!

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

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水的柔波,水的涓涓流淌,是最容易打动诗人心扉的。不仅康河是灵感的载体,他山他水也常令作者触动。在作者一篇寄情文章中,就这样写,“流、流、流、流到阿诺河去。”显见在多情的作家眼里,河水好像是能通情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悄悄的他终于要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了。淡淡的忧伤如同迷蒙的轻雾打湿了诗人的心情,他甚至有些贪婪地望着眼前美好的一切,他多想带着这里的一切归去啊。但他却连天边的一片云彩也不忍带走。那么,就让他满怀着对康桥的眷恋作最后的告别吧!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全篇诗,文行流水,自然流畅,寄情寓景,含蓄隽永,片片云彩,片片痴情。和谐的句式,美妙的比喻。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我想,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的美感吧!

人类的精神中永远有永恒的东西,唯如此,才有如此多的文学艺术经典;也唯如此,我们在捧读先贤经典作品时,仍能遥远地回应作者,重拾昨日的感动。所以说,阅读是对文本作者审美体验的还原、再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优秀的诗作,研究徐志摩的学者多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和图画美,对诗人写这首诗时怅然的情怀却所述甚少。重回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时的诗人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徐志摩了,曾经的理想都如肥皂泡般一个个破碎了,剩下的只是追忆,而重回曾留下最多回忆的康桥,怎不让多情的诗人怅然!也许他想起了在此求学的昨日,也许他还想起了和林徽茵欲说还休的昨日,也许……

因此,这首诗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既有故地重游的喜悦,又有物是人非的感叹。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都被小作者感受到了,而且行云流水般写了下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所以在所有没想到中我又想到一点:让学生勇敢尝试,他们往往会创造出令我们惊叹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边城读后感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 ——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 ,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单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

凄凉朴素,忧伤结束了。

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结画中
第2个回答  2013-08-18
分享心得内容:

 

一、相关书讯:
徐志摩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银行的经理,他虽然有富家子弟的气派和任性,但却没有财大气粗的个性,。梁启超在〝关於徐志摩〞文中说徐志摩是个广受欢迎的文学家,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一到场就像是一把炬火,点燃每一个人的心。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他是个浪漫自由主义者,虽然他的婚姻爱情广受世人争议,但他带给人的诗集散文是永不会被磨灭。他从不疾言厉色对人,也不和人打笔墨仗。当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出售时,志摩的文章也常被攻击,但他并不反击,足见他的宽容之心。胡适在追悼志摩文说﹕「我们初得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但在精神震憾过後,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只有志摩最配。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方式,志摩走了,我们这世界也被带走不少云彩」。

二、内容摘要﹕
『他眼里有你』─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在五底的深潭里我叫─上帝我听不到你。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他叫声妈,眼里亮著爱,上帝,他眼里有你。〈摘录徐志摩诗选集他眼里有你〉他是一个小孩,欢欣摇开了他的歌喉,在这冥盲的旅程上,在这还黄昏时候,像是奔发的山泉,像是狂欢的小鸟,他唱直唱的一车上满是音乐的美妙。〈摘录徐志摩诗集〉
三、我的观点:
徐志摩可说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读完他的诗集、散文令人觉得他真是一位情感浪漫,个性潇洒,待人真诚,崇尚自由的文艺学者。他父亲虽贵为银行经理,但他却没有在父亲的庇荫下谋得一官半职,而是独自走向文学之路,施展他的才华。他的诗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在「偶然」的诗句中,他是那麼可望追求爱情,但并不强求,因为他认为即使两个相爱的人也有不同的里想,因此他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而当爱情擦身而过时他希望对方将他忘了。难怪他说:「我将於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足见个性之洒脱。「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个方向吹」我想徐志摩写这首诗时大概正为情所困,觉得自己不知身在何处,他感觉女孩似乎在身旁,却又忽然离他而去。而把思念的心境诉诸於诗里,多麼感伤呀!关於他的结婚、离婚、再婚,在保守的年代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因此有人说他行为不端,但我认为他并非是纨跨子弟,亦非风流种子,而是个浪漫主义者,也许是他才华横溢与待人真诚,使得元配张幼仪女士并不因徐志摩另结新欢而对他产生恨意,反而在离婚後与徐志摩更的感情更好。而陆小曼是个新时代女性,她活泼的个性,亮丽的外貌,固然是让徐志摩吸引,但我认为徐志摩最欣赏的是她卓越的才华,否则他也不会为了小曼而放弃了自己的婚姻,更何况当时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的人。从爱眉小札里可看出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痴情与疯狂。但是有一点令我不解的是:小曼既然对徐志摩用情之深,为何在徐志摩死後她会与翁先生在一起呢?还有一人也让我敬佩,那就是小曼的前夫,他虽然是军阀参谋长,但他并不专制,且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想法,他非但没有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的观念,反而宽恕了他们,成全了他们。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我认为徐志摩与陆小曼二人虽然背叛婚姻,但是上帝还是很照顾他们的,因为他们的另一伴都是心匈宽阔之人。徐志摩的诗集中最为脍炙人口也为世人所喜爱的应该是再别桥吧!他把对康桥的依恋及康桥的景色一字一句充分的表现於诗中,当我一遍又一遍的读它时,真希望有朝一日能目睹康桥的景色。而当後人将此诗谱成曲时更是让人陶醉不已。因此,当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又追求林徽音,最後锺情於陆小曼,此行为虽为人们所争议,但是他浪漫的诗文给文艺界带来丰富的色彩,因此,世人也不会对他的婚姻加以责备。
四、讨论议题:
徐志摩可说是文艺界的奇葩,他的诗有几首被谱成曲,曾经疯靡了全省,尤其是学生。且他的诗并不拘泥於一种形式,而是多样化的:有离别的情愁如「再别康桥」,有男女的恋情如偶然,有写母性的光辉如「他眼里有你」,有写黄昏的景色如「向晚」,还有大自然的状观如「自然人生」等。因此徐志摩的早逝真是文坛一大损失。
第3个回答  2013-08-18
《韶华易逝 青春无痕》

----读徐志摩小说《春痕》有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以他的一首《再别康桥》风靡诗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界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洋溢着热情,无愧为“新月下的夜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镇,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并于1918年拜梁启超为师,后又赴美国、英国留学。在剑桥(时称“康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28年6月中旬,第三次出国,作环球之游,历时半年,在回国途中,创作了诗歌《再别康桥》。1931年1月20日,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4岁。徐志摩与英国的女作家曼殊斐尔、作家哈代、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皆有交往,在泰戈尔来华期间担当英文翻译并全程陪同。他翻译和发表了大量的外国诗歌和小说作品。所以徐志摩不仅具备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又能兼融西洋近代文学的长处,堪称一代宗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