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合作的例子

如题所述

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商业关系从破裂到实现共赢的实例

1962年,沃尔玛第一家折扣店开张,随后短短40年里,沃尔玛凭借“天天低价”的价格策略,迅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大连锁店。

在发展初期,沃尔玛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立足的筹码,不断压低进货折扣,致力于通过采购及人力成本的降低,最大程度的挖掘利润,使利润节节上升。1970年至1980年的短短10年内,利润由160万美元攀升至4120万美元,增长了25倍之多。 

早在1962年成立之初,全球最大的日化用品制造商宝洁被沃尔玛选为供应商,并与之开始合作,但双方仅仅是纯粹的买卖关系,各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不愉快乃至冲突不断发生。

沃尔玛为了实现自己的低价策略,企图通过大订单和不平等的送货条件等方式降低进货价,延长货款支付周期,甚至将宝洁产品摆在角落里威胁宝洁降价。

但宝洁公司不但不妥协,还要求沃尔玛提高销售价格并将宝洁的产品摆放在位置更好的货架。 

1962年至1978年期间,宝洁和沃尔玛都企图主导供应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沃尔玛采用强势的价格策略,竭尽所能压低进货价格,并声称,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接受它的价格政策。

宝洁也不能例外,其态度更是强硬,一直凭借强大的营销实力,企图严格控制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包括沃尔玛,迫使他们贯彻宝洁制定的营销战略和规定。

沃尔玛和宝洁自身长期的优越感导致了双方之间交流障碍和关系恶化,沃尔玛以清退下架的做法威胁宝洁,宝洁也以停止供货进行反击,双方口水战以及笔墨官司更使得他们的争斗进入白热化阶段。

然而,双方的冷战导致双方关系和利益都在交战中受到了重创。一方面宝洁产品的销售在国内受到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沃尔玛经常被曝出“压榨供应商”、 “恶性竞争”的丑闻。

1987年7月,宝洁公司副总经理Lou Pritchett决定改变双方尴尬境地,于是通过朋友的关系以旅游的形式与沃尔玛的老板Sam Walton进行会晤。

双方在彼此心存好感的基础上基本达成了意向性的合作框架,形成了一致的企业未来发展的设想,并明确了下一步双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磋商的方案。这次会晤为宝洁和沃尔玛缓解旧的恶劣关系、开创新的合作关系揭开了序幕。

1987年下半年,宝洁和沃尔玛开始了新合作关系的历程。双方组成由财务、流通、生产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约70人的专门合作团队,沃尔玛公司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共享,对整个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协作管理。 

1989年,沃尔玛针对宝洁公司的纸尿裤产品构筑了JIT(Just In Time,及时)型的自动订发货系统,双方企业通过EDI和卫星通讯、MMI(Manufacture Management Inventory,制造商管理库存)系统、

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电子资金结算)系统等信息手段做到了连续自动补货、电子结算,大大缩短了商品流通的时间和传统财物结算的繁琐程序,取得了合作关系的实质性突破。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第一次深入合作,对双方都产生了显著的绩效。

沃尔玛店铺中宝洁公司的纸尿裤商品周转率提高了70%;宝洁公司的纸尿裤销售额也提高了50%,达到了30亿美元。宝洁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中的11%都是通过沃尔玛实现的,第二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20%。这次合作巨大的成功为沃尔玛和宝洁全面控制成本、推进深层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后,沃尔玛全面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从“一味地压价”转变为“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凭借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实现了真正的合作共赢

沃尔玛通过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取得了质的飞跃,销售额从1987年初的160亿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438亿美元,利润从62800万美元增加到将近20亿美元。

1992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第一富豪;1993年,沃尔玛销售额达到673.4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

1995年,宝洁和沃尔玛合力启动了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流程,构成了一个持续提高的循环。

流程实施的结果是双方的经营成本和库存水平都大大降低,沃尔玛订单满足率从87%提高到98%,新增销售收入800万美元。沃尔玛分店中的宝洁产品利润增长了48%,存货接近于零。


1996年后,宝洁和沃尔玛将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物流层面进行了扩展,涉及信息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预测与合作体系、零售商联系平台以及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他们的密切合作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保持了顾客的忠诚度,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1年至2003年,沃尔玛连续三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榜首。根据贝恩公司(Bain & Co.)的一项研究,2003年,宝洁514 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的8%来自沃尔玛;沃尔玛2560亿美元销售额,有3.5%归功于宝洁。

扩展资料:

早期宝洁与沃尔玛合作关系由你死我活的竞争到双赢合作的转变,充分说明了企业在供应链延伸中必须找到合作的切入点,那就是整体利益最大化。早期宝洁与沃尔玛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了矛盾和冲突,最终走向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双方反思的结果就是放弃短期利益,着眼于未来,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在1987年后的合作中,双方不计前嫌,选择相互信任,互帮互助。

沃尔玛把销售数据和客户信息共享给宝洁,为宝洁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预测提供市场依据;而宝洁则通过信息技术及时跟踪沃尔玛店铺的销售情况,为沃尔玛提供及时的补货服务,改善了繁琐的订货流程和缺货状况,大大降低了沃尔玛的运营成本,提高了沃尔玛的利润率

而沃尔玛的全球扩张,又为宝洁公司的供应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国际竞争平台,为其获取更大利润创造条件。这说明在企业供应链延伸中,任何企业过分强调自身利润最大化,都会走进死胡同。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论文网-经济论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9

1、蚂蚁在前进途中突遇大火,众多蚂蚁迅速抱成一团,飞速滚动,逃离火海。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争着逃命,假如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渺小的蚂蚁家族不全军覆没才怪呢!

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不论今后你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相处。”这是秘书长40年外交经验的总结。

3、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特别缺少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如果再不培养合作精神,而着力去培养竞争精神的话,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

4、五个手指的争吵

一天,五根手指在一起闲着没事,就谁是最优秀的话题争吵起来,大拇指说:在咱们五个当中我是最棒的,你们看,首先,我是最粗最壮的一个,无论赞美谁,夸奖谁,都把我竖起来,所以我是最棒的。

这时,食指站了出来说:咱们五个我是最厉害的,谁要是出现错误,谁有不对的地方,我都会把他指出来。中指拍拍胸脯骄傲的说:看你们一个个矮的矮,小的小,哪有一个象样的,其实我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

到无名指了,他更是不服气:你们都别说了,人们最信任的就属我了,你们看,当一对情侣喜结良缘的时候,把那颗代表着真爱的钻戒不都带在我的身上么!

到了小指,看他矮矮矬矬的,可最有精神,他说:你们都别说了,看我长的小么?当每个人虔心拜佛、祈祷的时候不都把我放在最前面么。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缺点,只要能取人长、补己短,相互合作就是完美的!

5、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小口瓶里,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

他请学生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实验即将开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上。哨声响了,七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用了3秒钟!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位外国专家连声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是几个彩球同时卡在了瓶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合作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企业间合作的例子我们公司原来有个供应商(B公司)与我们只是供销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变成兄弟单位了。B公司给我们提供塑料件材料,供应商很诚恳,但总是不能按期按质供应货。我们通过到B公司现场调查,了解到B公司管理跟不上,技术跟不上。于是我们公司与他们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管理培训与指导,包他们的产品销售,在他们的产品销售上我们提成2%。合作后,B公司的管理提升了,技术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了,我公司与B公司得到双赢。B公司老板威叹地说,原来我们赚了多少钱都不知道,现在知道做产品,需要管理提升,才能持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8
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商业关系从破裂到实现共赢的实例
1962年,沃尔玛第一家折扣店开张,随后短短40年里,沃尔玛凭借“天天低价”的价格策略,迅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大连锁店。沃尔玛为了实现自己的低价策略,企图通过大订单和不平等的送货条件等方式降低进货价,延长货款支付周期,甚至将宝洁产品摆在角落里威胁宝洁降价。
但宝洁公司不但不妥协,还要求沃尔玛提高销售价格并将宝洁的产品摆放在位置更好的货架。
拓展资料:
企业理论简介
企业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科斯最早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他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则不同意科斯的看法,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沿着科斯的思路,张五常提出,企业是合约选择的一种形式;威廉姆逊则认为,企业是一种科层组织。20世纪70-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交易成本的具体因素,他们认为,企业是不完全合约的产物。这些研究使企业理论渐臻完善。企业理论的提出
1937年罗纳德·科斯(R.H.Coase)发表开创性论著《企业的性质》,创造性地利用交易成本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阐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
交易成本,简言之是为了交换活动而耗费的成本,即为了达成协议或完成交易所需耗费的经济资源。
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欲使交易符合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交易合同就变得十分复杂,为追求一个完备合约,势必增加相应的费用。于是,由于市场合同的高费用而使一些交易采用企业内部交易方式。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调节;在企业内,资源的配置则通过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协调完成。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有些交易通过市场完成,有些交易在企业内完成,选择在哪里完成,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的组织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