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湿邪的致病特点

如题所述

(1)自然特征
  湿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为长夏主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湿与脾土相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
  
(2)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故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候。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胜则阳微”,因湿为阴邪,易于损伤人体阳气,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伸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②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③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它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④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侵阴位,为其特性之一而已。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7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
  2.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参考资料:互动百科
第2个回答  2013-09-07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3.湿性粘滞,易兼它邪
第3个回答  2021-04-06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01中医基础理论学12病因06六淫06湿邪的病程特点,火邪、燥邪、暑邪的共同特点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