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逐梦令歌词赏析

如题所述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   
娥眉颦 愁为邻 缘尽   我子夜 泪满襟 不信   
伊人重情秋色入林 奈何姻缘如叶飘零 而我仓皇前世寻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 却重重 伤心   

(…间奏…)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薄命 叹倾城盛名   
我微醺 面北思君   等天明 憔悴入 铜镜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 却重重 伤心

《逐梦令》歌词赏析
这首《逐梦令》乍听起来有点儿像词牌名,跟古时词牌《如梦令》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清照,苏轼,秦观,李存勖,严蕊,冯延巳,纳兰性德,毛泽东等都写过此词牌的诗文。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为脍炙人口。
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逐”和“如”大大的不同。“逐梦”更多体现的是对梦想的一种执着追求,而“如梦”则体现的是一种虚幻的境界,前者更贴合李玉刚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更像是他本人的一个真实写照,所以用“逐梦令”作为这首歌词的词调,也就奠定了整首歌词的意境,半生逐梦,半生浮醒。李玉刚先生十多年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涯,对此感受最为深刻。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起笔以“檀香”,它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用字,如《谅公洞庭孤橘歌》《清平乐》《南歌子》等,均有檀香作景。“檀香引”,取意宋词《梅花引》,有一些词牌末带有'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但“引”在这里却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二是牵引。檀香本是静态之物,此处用得极为巧妙,或是被檀香的香味所牵引,而寻到了有缘之人;亦或是借檀香这一话题引开了怀旧的思绪和惆怅哀婉的情怀,画面感非常强。整首词的背景既然是秋天,那么“窗花透窗棂”这句中的“窗花”有可能就不是真正的窗花,而是在深秋之时屋外寒气所凝结而成的像窗花一样的冰凝。
深秋的窗外,寒气逼人,空气渐渐凝结成窗花附着在窗棂之上,看着忽明忽暗的檀香,让人不禁回想起了往事。天色渐暗,屋内的人儿一边剪纸,一边回忆着内心深处某个日思夜念之人,她的身姿如同剪影一样清晰。既然是李玉刚先生的前半生真实写照,那么这个她,有可能是他的恋人,但我更多的愿意把它理解为是美人。他今生被那些美丽的灵魂所蛊惑,日思夜想自己就是她们的转世,就是那些倾城倾国的隔世佳人,也是他毕生所追逐的梦想。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参透”二字,有种彻悟和顿悟的了然。“故事嶙峋”,嶙峋本指凹凸不平、峻峭突兀的石头,在这里特指跌宕起伏、坎坷崎岖的人生。如说命运,休论公平。想起过往种种,心绪难平,突然明了,一路走来所忍受的各种艰辛困苦和是非恩怨,万般是劫,一切皆为宿命。
“如意轻 屏风静 冷清   北风行 古道遗 孤亭”,一种苍凉落寞的场景跃然于纸上。这里的“如意和屏风”,看似具体的物件,其实泛指屋里所有的摆设和铺陈,“轻、静”二字,主要是为了对称,渲染出清冷苍凉之境。在北风渐骤的古道旁边,突兀的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亭子。后面一句的重复,主要是为了着重渲染苍凉这种气氛,从而引出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今生繁华杳然空井 红尘爱恨无根浮萍 风化虚名我归隐”,前面的铺陈是为了后面的“归隐”。意思是今生的繁华如空井一般深暗幽寂,转瞬间即逝;滚滚红尘之中,爱恨如那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那些虚浮的名号于他来说,终究会被风化,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归隐山涧林泉,不问世事,乐得逍遥。追答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薄命 叹倾城盛名   我微醺 面北思君   等天明憔悴入 铜镜”,女声唱段可谓惊艳之笔,与男声唱段相互呼应。像是他追逐梦想的自诉与自醒,崎岖不易;又像是美人在哀叹自己红颜命运的多劫,苍凉而悲壮。就算倾城倾国又如何,终究难逃红颜薄命的纠葛。似梦非梦,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看透人生又如何,不过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不如在劫运里糊涂谋醉,大智若愚,酒至半酣,最好不过。一人独酌的境遇,更能让人联想到美人深宫里那无边的寒冷和寂寞,酒入愁肠,勾起了无限相思之情,彻夜难眠,一身的疲惫和憔悴,悉数落尽明亮的铜镜之中。
“娥眉颦 愁为邻 缘尽   我子夜 泪满襟 不信”,第一段唱词中的前四句在此重复,是为了铺陈和加重一种苍凉失落的境况,从而引出这句歌词,承上启下。“娥眉颦”一语出自袁枚的“生就娥眉颦更好,美人只合一生愁”诗句,“娥眉”泛指美丽的女子,而“愁”是古诗词中用得次数最频繁的,婉约派词人纳兰容若尤其擅长。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下美人蹙眉呢?原来是在宫廷深院中忆了心爱之人,想起与他之间的缘份竟如此短暂,忍不住泪湿满襟,怎么都不敢相信。
“伊人重情秋色入林 奈何姻缘如叶飘零 而我仓皇前世寻”,“伊人”指的是李玉刚心心念念的那些美人,本都是重情之人,奈何命运弄人。在诗词中,秋色多半是为了渲染离别的境况,萧条、肃杀、苍凉、哀婉。这里的“姻缘”,可以理解为美人心中所爱之人,她们之间的姻缘像秋天的落叶般随风漂零。虚实切换自如,过度从容。前两句是虚,后一句则是写实,李玉刚一路追寻着美人的足迹,寻找那些遗落在前世的记忆。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却重重 伤心”可以想象这样一副画面:一位美人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窗下,幽幽的拨弄着琴弦,这深宫大院知己难逢,只能将细细的心思诉诸于琴。回忆重温,思绪翻腾,琴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凌乱。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虽然说已是名满天下的绝代佳人,可是有谁真正能懂我心,能明我意?无法看清的真相,无法明辨的是非,无法挽回的时光,无法预知的未来,无计可施的情爱。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
整首歌词以女声唱段结尾,如泣如诉,哀婉之情溢于言表。半生逐梦如令,萦绕于怀的,只怕是比相思之情更深的愁苦

追问

亲手敲的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