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时候缺爱的人在长大后会有什么特征吗?

如题所述

1、没有安全感

童年时期缺爱的人,成年之后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没有安全感,于是他(她)会是敏感、猜疑的,因为在他(她)的潜意识里隐藏着最初的内在关系模式,在那个模式里面缺少了回应,缺少了关爱。

于是在成年之后的各种关系里他(她)不会体验到幸福,对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他(她)觉得难以应对,不能很好的处理,更别说亲密关系了,由于这种心理上的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她)总是把别人“推开”,他(她)的敏感和猜疑在不断地破坏现存的各种关系,与此同时自己也时刻体验着孤独。

2、自卑

人生来都是弱小的,不自信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她)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于是他(她)要寻找一种确定性,他(她)要相信自己不会受到威胁,他(她)要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而这一切的外在反应就是“爱”,来自父母和其他周围人的爱才是上述存在的表征,如果没有爱,缺少爱,他(她)就会变得自卑,甚至孤僻,不再相信自己。

在成年之后,我们受到各种道德层面与理性层面的约束,被诸如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要去怎么样,可结果呢?我们总是在内心深处体验到自卑,因为自卑情绪的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变得痛苦,我们的理性总是与我们的感性纠缠、打架,最后我们不得不体验着痛苦,过着自卑的人生。

3、紧张、焦虑

前面我们说过人生而弱小,我们要从父母那里获取我们生存下来的最初土壤,我们要学习并建立关系的最初模型,那么在缺少爱的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们就会变得紧张和焦虑,一个在童年期缺少爱的人,他(她)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有潜藏的“危险”,这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紧张、焦虑。

人除了生而弱小之外,还总是在寻求一种确定性,对于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用心呵护、关爱的孩子,他(她)由于确定了父母的这种爱,知道父母一直在自己身边,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在守护着他(她),所以他(她)不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的情绪,反之那些经常得不到父,母回应,缺少父母关爱的人就很容易变得紧张、焦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1、在家长的夸奖下,越来越“懂事”

小孩子特别喜欢别人夸他,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夸奖了他,他就会很高兴,再做那样的事情就特别认真。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父母说被表扬的事情,可见孩子是有多高兴。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也会不断的夸奖孩子,大多数,孩子都会很听话。我哥哥家的两个,大的那个就人们常说的乖巧懂事的那种,他的妈妈就是老是夸奖她,玲玲好乖,好能干,能做家务,还能照顾弟弟。和别人聊孩子,她就特别的自豪。其实这也是缺爱的表现的一种。

2、能察言观色的人

这类人如果用在正途上,我觉得对他的工作,生活都是有利的。但是,利益驱心,使很多人最终结果都不是很好。我邻居家有两个孩子,大的比较懂事,但小的就不行了,做什么都只为自己着想。有一次,家里买了苹果,让他们拿苹果给爸爸吃,老大自己拿了一个大,给爸爸拿一个小的,被妈妈说了一顿。弟弟就拿大的递了过去,得到了妈妈的表扬。如果越来越多会察言观色也是缺爱的表现

3.突然闹人 有的孩子在缺爱时会主动黏着父母,也有的孩子在缺爱时会选择弄出点动静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因此,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最近突然变得特别爱闹人,可不要急着教训孩子,还是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太少了,导致孩子缺爱。

第2个回答  2019-06-20

会显现出回避型的依恋模式。

对于缺爱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抑制关于依恋需要的沟通才是适应性的——当自己的需要受挫时,这样做不仅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而且也躲过了想把“母亲”推得更远的的这种让自己害怕的愤怒。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收集这种“他人是不可靠的、他人是不能及时提供帮助的、他人是依赖人的”信息,而发展出一种“自我是强大的,是不需要依赖和保护的”,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所以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除非能将自己的脆弱和需求“重新放置”在他人身上,而他们把这个人体验为懦弱的,麻烦的,令人讨厌的角色。他们膨胀的自尊,只有在自己所依赖和爱的人身上找出缺陷,并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时,才会感到安全,否则,他们无法依赖和去爱”。

第3个回答  2021-03-16

第4个回答  2019-06-20
小时候缺爱通常会比较偏执,心理扭曲的也大有人在,更容易伤人伤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