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何时把官员称为“大人”?

如题,不要把电影电影中的东西拿出来做依据,那都是扯蛋的。

一、“大人”在唐宋以前的用法
“大人”一词之见于经书者,有《周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陆德明释文引王肃云:“圣人在位之目”,《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庄子》:“大人者,圣人不足以当之”之类,赵翼认为这里的“大人”皆是指“德位兼言”,即道德高尚且有地位的人。

又有《论语》:“畏大人”,《孟子》:“说大人则藐之”,赵翼认为这是“以势分而言”,即单指势力、地位。

但司马相如之《大人赋》,则专以称天子,按此用法,则公卿大臣及以下不能称“大人”。

唐宋以前的“大人”,在史书中多用于指称父母叔伯兄等长辈,如《孔子家语》:“曾子曰:‘参得罪大人’”,又《史记》范蠡之子曰:“家有长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都是指父亲。此种用例极多,举不胜举,以下列出若干备考:

《汉书》中汉高祖对其父亲刘太公说:“始大人以臣为无赖。”

霍去病对失散多年的父亲霍中孺说:“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

《后汉书》皇甫郦对其父亲皇甫嵩说:“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南史》王僧儒幼时,有人以冬李馈其父,先以一予之,王僧儒辞曰:“大人未见,不容先尝。”

《北史》田式以事下狱,欲自尽,其子田信说:“大人朝廷重臣,又无大过,何至于此。”

《唐书》裴彝谓其父:“大人病痛若此。”

《五代史》王珂妻本李克用女,王珂被后梁围急,使妻致信李克用,曰:“贼势如此,大人忍不救耶?”

《宋史》蔡京儿子蔡攸入谒,握父手曰:“大人脉势舒缓,体中得无不适。”

《宋史"隐逸传》南安翁以长子被拘于官,欲诣官代长子杖,小儿曰:“大人岂可受杖?儿当代此。”

以上例,皆是以“大人”称父亲。

又有《汉书》疏广劝其侄疏受退隐回乡,疏受曰:“从大人议。”这是以“大人”称叔父。

张博诈淮阳王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后汉书》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是以“大人”称母亲。

《新唐书》柳宗元说:“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这是以“大人”称他人的母亲。

以上均为唐宋以前的“大人”之称,都是只用于称父母伯叔。一般不用以称官员者。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用例,是用来称宫内近侍(太监)的。 例如《后汉书·邓禹传》载宫人(太监)中的耆宿者称为“中大人”(宫中的大人),《阳球传》载,程璜当时在宫中操纵朝政,时人称之为“程大人”。

《全后汉文》载蔡邕《谏灵帝疏》云:“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所指亦为程璜。
又如《晋书》,刘聪时,中宫仆射郭猗欲王皮、刘惇二人证成皇太弟刘乂谋逆之事,以计胁之,王皮、刘惇大惧,皆曰:“谨奉大人教。”这里也是以“大人”称近侍(太监)。
对此,赵翼认为,东汉魏晋以降的“大人”之称,“盖本宫闱近侍之人,身无官位,而势居显要,故以大人称之。”正是因为太监没有官位,所以才称为“大人”,这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用法,显然不是对官员的通用称谓。
唐朝时也有一些以“大人”称官员的用例,但都比较特殊。如《旧唐书·段秀实传》:“田少荣称秀实为仁信大人。”《高骈传》女巫王奉仙谓毕师铎曰:“扬州灾,当有大人死。”但这是很少见的例子,而且这里所指的段秀实、高骈都是官位、声望极高的显贵之人,所以称二人为“大人”,带有一些尊重长辈的意思,是对极特殊的人的极特殊的用法,不是对所有的官员都能通用的。
二、唐宋以前对官员的称谓 唐宋及其以前,官员之间相互称呼,一般是对平辈或晚辈称对方的字,对尊长则称公、丈,公卿贵官则称其官位。有时会以古官名相称。如唐宋皆无丞相一职,但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的尚书仆射、中书门下侍郎等,时人亦多称为“丞相”、“相公”,宋代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有时也会以太守称知州,等等。宋天圣中,特诏文武官不得过称官品,诸节度使、观察使未至太傅者,许称太傅,防御使至横行使,许称太保,诸司使许称司徒。这些都是本等检校所应带之官位,所以允许相称。
据《全唐文》、《容斋随笔》载,李德裕自崖州致信某侍郎,云“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状侍郎十九弟”,及李文定称王沂公云“枢密太师相公”之类,都是以官位相称。极少有以“大人”称官吏者。
戴埴《鼠璞》云:“四明有大人堂,本钱亿为此州节度,其侄惟治复来节度,因创为祠,名曰大人堂。”这里的大人,仍是晚辈称长辈。
宋代的《梁溪漫志》及庄绰《鸡肋篇》也都提到,世上只有儿子称父亲为大人,若胡乱以“大人”称呼他人,会被众人“骇笑”。可见宋时仍以大人称父母等长辈,未有称达官贵人者。
宋以后始有较多称官员为“大人”的用例。如元人高则诚《琵琶记》,蔡状元呼黄门为大人,则元时达官已有大人之称。
明尹直《謇斋琐碎录》,吴与弼以处士征至京,每见士大夫则称大人。
《涌幢小品》载,徐晞以吏员起仕至尚书,某日还乡,郡守率诸生迎之,诸生以徐晞非生员出身,颇无敬意,徐晞出一对曰:“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不能对。徐晞对下联为:“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三司见督抚称“老先生”,见巡按称“先生大人”。
《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经诸国城门,皆称门使为“大人”。
可见至明朝时,以“大人”为官员之称已较为多见。
三、若干结论
参考赵翼的分析,吾的结论是,“大人”的用法,初始含义是指父母长辈,汉代以来演化为对近侍(太监)也称大人(因太监没有后嗣,官员往往尊专权的太监为父,以示讨好),后来进一步扩大,变成京朝官皆可称“大人”,原因可能是唐末宦官专权,常兼任朝廷显要官职,后逐渐变成某些与当权太监地位相当的极显贵之人也称“大人”。京朝官称大人,因而京官出使镇守地方者,亦以大人称之。如总督、巡按等,常带都御史、尚书、侍郎衔,故称“先生大人”。因而遂为贵官之隆称。
赵翼在最后还补充说:“此又近日京官外官位高者,皆称大人之所自也。则唐以后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见面相呼也。见面称大人,则始于元、明耳。”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按赵翼的说法,明清时期称官员为“大人”,已较为普遍,但在《清史稿》中,仍难见此种用法,《清史稿》中“大人”这一称谓用得很少,用的亦多是称父母,如《侯方域传》,侯方域对其父亲侯恂说:“大人受诏讨贼”云云,是称其父,所以,吾估计,称官员为“大人”,应是日常口语,不用于正式场合。
第二点,“大人”是对“位高者”、“贵官”的称呼,不是对所有官员的称呼。现在的影视剧中对县令等基层干部也一概称为“大人”,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8
大人和小孩的区别在于,大人的社会经验更多些,思想会更迂腐些,更加喜欢多愁善感,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大人便会将自己视为皇帝般的存在,要求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言语绝对服从,他们把这种孩子被迫服从自己的强权称作“听话”。
第2个回答  2013-09-08
大人体现出对官员的尊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