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里那个刚直不阿,智斗和珅的刘墉,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

如题所述

我记得还是在我小的时候,清朝神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开始轮番轰炸,过去将近二十年,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历历在目,其中李保田老师饰演的刘罗锅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部剧中,刘墉因为罗锅被称为刘罗锅,进京赶考后高中状元,在比棋招亲中成为六王爷的女婿,后来被派往地方当官,政绩卓著,与和珅进行斗智斗勇,上演一部历史讽刺剧,令人啼笑皆非。

但是这部剧本身就没有严格按照历史来演,故事主要人物虽然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却绝对不是如此和谐。

真正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什么样的出身?

历史上真正的刘墉,并非借助老丈人的名望,而是依靠家族的力量以及自身的才能,刘墉曾祖父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到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则是当朝一品大学士,乾隆朝的重臣,刘墉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

乾隆十六年,刘墉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虽然不是电视剧中的状元出身,但毕竟也是进士出身,排名靠前的,以此作为刘墉进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其父刘统勋被下狱,刘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牵连,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刘墉就被放为地方官,在基层干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政官员。

乾隆二十七年,刘墉被任命为太原知府开始转任地方行政官员,这次升迁意义非凡,并非正常调动,这是因为刘墉在乾隆二十六年担任江苏学政的时候,兴起的文字狱有关,原来当时有一个监生在犯事之后被抓,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不少诗稿,因为监生都归学政管,所以县衙就将此案移交给了江苏学政刘墉。

刘墉本身就是科举出身,诗词文字最是精通,又多年担任学政,从这名监生的诗词中找出一些对朝廷不敬的部分上交给江苏巡抚和乾隆,乾隆得知后,立即要求严查,是为当时的文字大案,刘墉因此受到嘉奖,所以才有了第二年的太原知府的任命状。

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刘墉升任道台,由于长时间在学政系统中任职,刘墉并不擅长管理地方,在担任道台期间因为属下县令贪污国库银两差点被砍了脑袋,乾隆皇帝出面才得以免刑,最后赦免。

依靠文字狱而获得乾隆赏识的刘墉

乾隆三十四年,刘墉因为父亲再次被启用,授予江宁知府,置之死地而后生,刘墉对朝廷感恩戴德,发誓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

在这次任期内,刘墉为政公正清廉,名声在外,后被调任陕西按察使,却因为其父亲刘统勋病故,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员应该在家服丧三年,三年之后,朝廷重新启用刘墉。

乾隆四十三年,刘墉复任江苏学政,时隔17年,在朝堂摸爬滚打一圈后,刘墉又来到了这个当初让他青云直上的地方。

刘墉当时在江南名声很大,江南士子都很高兴,有生员殷宝山就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投递给刘墉,目的可能是为了吸引刘墉的注意,或者希望刘墉能够整治江南科场。

谁知刘墉看到文章中抨击江南官场,不愿意得罪江南官员,并且认为殷宝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生员,于是派人将他收押,并到他家里进行搜查,发现两本诗文,于是将这些东西呈报给乾隆。

结果乾隆在诗文中发现一句“若问姓氏,物之红色者也”,以为是追忆明朝的诗句,立刻要刘墉彻查此案,刘墉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个殷宝山在开书馆的时候,被邻居朱建纲把书馆给烧了,因此在诗词中骂他。

结果此案未结,一案又起,正在审理殷宝山文字狱案没有结果的刘墉,被乾隆训斥一顿,这边就有人主动送上门来。

原来有一名江苏举人徐述夔死后,其子徐怀祖为怀念其父亲,将徐述夔生前的作品整理刊印,做成《一柱楼诗集》,在江南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结果到乾隆时期,有一名叫蔡树嘉的监生与徐家后人徐食田因为土地问题与徐家发生争执,并举报该书为逆书。

徐食田为了自证清白还将书送到县衙查看,当时江苏布政使看过书后也觉得没什么问题,之后辗转到了刘墉的手里,刘墉看到书后,当即发现里面有辱骂朝廷的地方,随后将此事奏给乾隆。

乾隆运用其高超的解读能力,认定这就是一部诋毁清朝的书,竟然能够公开刊印,并且在江南流传,乾隆一怒之下派遣大学士阿桂对江南官场进行彻查,命刘墉协助,引发江南官场震动。

刘墉通过文字狱,得到乾隆的青睐,成为乾隆的宠臣,而后迅速飞升,乾隆四十五年升任湖南巡抚,次年被调回中央,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刘墉与和珅其实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刘墉后来能够得到重用,其实本质上与和珅的高升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阿谀奉承而已,乾隆在四十五年前后,编纂《贰臣传》《逆臣传》等书籍,公开对历史人物的官方评价,也算是文字狱的一个缩影。

刘墉因此而获得重用,经过兜兜转转入京之后,乾隆岁数已经很大了,中国皇帝但凡在位四十年以上,或者年龄超过六十岁,就没有不倦政,或者惰政的,乾隆也是如此,当时乾隆宠信和珅,刘墉见此境况,也没有对乾隆进行规劝,而是采取中庸的方式,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强行进谏,以和稀泥的姿态想要获得一种超然的地位。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务,成为朝廷一等一的官员,但是在此期间,刘墉也因为岁数大了,遵循以和为贵的思想,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官理念,多次遭受乾隆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因为泄露与乾隆的谈话内容,被罢免大学士职务,乾隆五十三年,刘墉监理国子监期间发生科考贿赂案,刘墉被弹劾,乾隆五十八年担任会试主考官的时候,被指阅卷草率。

可以说,刘墉算是读书人里面较为出类拔萃的,我在查找关于刘墉的资料中,关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政绩方面很少,可以说,刘墉压根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

而其与和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电视剧中那么明显,在剧中,刘罗锅一心为江山社稷,不顾个人安危与和珅斗,并且巧妙的规劝皇帝的剧情在真实历史中是不存在的。

不过刘墉倒是一直熬死了乾隆,在嘉庆四年的时候主持对和珅案的办理,再次为嘉庆皇帝所信任,加封太子少保,于嘉庆九年去世。

在很多史料中都认为乾隆是一个好皇帝,其实他是赶上了好时候,跟他混的官员也不会有好人,志趣相投才能一路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