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佛学高手解释一下“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循业发现”

tears998:是不是说 我们当下的现状 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是什么心 就现什么相 是什么业就引发什么果 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717111315:你是说 得其语脉者 合则双美 失其宗趣者 离则两伤 譬如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阿弥陀佛!
这句话出自《楞严经》。原文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此忠告提问者一下,有些佛经不能断章取义,就算是问,也要把原话都拿上来!
宣化上人的经解浅释是这样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意思是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应其所直大小之量,随缘显现其用,令众生都能满足,循着每个众生之业感,而现其应得之果报。
按照整句话来说,这句话是在讲妙觉真心,灵明自性,如来藏性,(阿赖耶识)。
这个如来藏性阿赖耶识,妙觉真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无明心动,发起十二因缘,投身入胎,又根据每个人的缘法果报不同,产生各式各样的人生境界和境遇,结果。这就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会一摸一样的相同,而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境遇,可是来到这五浊恶世,有了这个肉体,六根,七情六欲六尘所障,“迷了”,忘失本心,在世上依据有真实感受的肉体假肢体的“触”,贪图安逸享乐,被六贼牵引控制,追逐名利欲望,以意识心为主的--计较分别,盘恒算计,利害得失,计划步骤,运筹帷幄,第二念第三念的无休止的层出不穷,乐此不疲。颠倒相续,无常根本。因为习惯了这种业力习气,认假作真,反倒把“真心”忘记迷失了!
而这些在世间依据识心的经验之谈,只是那些世智聪辩者的个人知见,那些人在入世间法如鱼得水,在某一方面政界商界取得一定的成功,便把自己总结的人情世故,钻营之道当成真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实际是”梦中说梦两重虚“,电影达摩祖师传在传衣钵给二祖时,那句话才是真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以大脑意识心为主的入世间法所总结出来的东西,与佛法出世间法来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假的说了也没用,说了也是胡说八道!
这个真心,即是如来藏性,妙觉真心,就像达摩大师血脉论所说,心即是性,性即是道,道即是禅....而禅,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不可说!一真法界是真实的实相,四维空间,真的不用说,也没有语言文字能形容得了!
由于禅 是心法,不立文字,只有靠修学者自悟,佛都不会给说“破”,说破了,你就见不到了!也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得了的,所以说禅宗的用心去体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以心印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6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15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出自《楞严经》。原文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意思是:众生业力不同,心量就不同,心量不同,境界就不同。
第3个回答  2008-07-03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09pq0.html
第4个回答  2018-12-06
哎!看这些相似般若,佛陀一代言教进入末法时期,比如:“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真空生妙有,真空是真实无为,是大涅槃,他怎么生。真空如果能生,妙有是所生还是在虚妄计度的层面。佛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就是说这些相似的般若之众生,他是随自己的所知量所思议在形容佛的法身不思议境界,就是佛陀说的“见见之时”,因为众生不知道正报、依报世界是心所现量,阿弥陀佛现西方极乐世界,凡夫现娑婆世界,皆是因为循业发现。阿弥陀佛是清净无染之现量,众生是杂染之现量,但从秘密依他之法身真实缘起,所以本际平等,故佛说: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在真空大圆镜中现的一切量(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都是大圆镜本生,这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如来藏清净本然。镜子里的相*(凡所有相)还是镜子本身。阿弥陀佛,但愿抛砖引玉,恒愿众生深入法藏,解如来真实义。合十!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