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如题所述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
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一)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二)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8
道德一词中的“道”字晚出于“德”字,最早见于《尚书�6�1虞书�6�1大禹谟》,文中出现了四个“道”字,一见于“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意思是:“不要违背规律来求得民众的赞誉,不要违背民众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二见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的心是危险的,规律是幽微的,必须一心一意精研幽微的规律,诚心诚意执行其中庸之道,(才能使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三见于“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意思是“愚蠢的三苗部族,已经昏迷于心,很不恭敬,对我们侮辱轻慢,狂妄自大,违反规律,败坏德行。”四见于“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自满招致损害,谦虚接受裨益,这是上天的规律。”学者们一般都把以上这几个“道”字都解释为现代汉语的“规律”的意思。
 《尚书�6�1虞书�6�1大禹谟》中“反道败德”一语,已有将道、德二字连用的苗头。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则多处将道、德二字并提,“道德”二字正式的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定义:分析道德一词的来源,可知道德一词的德是源于道之德, 道具有必然性,德只有应然性。道德就是根据必然的善恶标准而获得的正当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人们的个体行为,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 。
第2个回答  2022-01-11
伏羲观天象 做八卦,就明确了道。现有道,后有德,
是一切生命的本性,是一切物质的本性,,是维持自身存在 不消失的 前提条件。
道,天道,自然规律,
德,对天道的适应能力
道和德的目的,自身得到利益最大化。(和这个接近的词汇,还有爱,爱的意思就是利益最大化)

比到德,不如犬,犬从来不吃桌子上的饭菜,
比奉献,不如下蛋鸡,,
比敦厚,不如老黄牛,
比顺天道,不如蟑螂, 夹缝里也能繁衍不息。
第3个回答  2013-09-08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德:德就是付出。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