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的历史,品种,用途等!

如题所述

莲,又称荷、芙蕖、水华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

基本简介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莲多年生长在水中。草本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具横走根状茎,即我们日常吃的莲藕。叶圆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成盾状生长。花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萼片5,早落;花瓣多数为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多数为雄蕊;心皮多,离生,嵌生在海绵质的花托穴内。坚果呈椭圆形或卵形,俗称莲子,长1.5~2.5厘米。在中国南北各省广为栽培。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莲原指其果实,俗称莲蓬;花、果实都泛称为莲。其地下茎的肥大部分称藕。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武汉、杭州等地的品种尤多。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种子是一种长寿命和耐极端高温的种子。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水生植物,其果实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寿命最长的生命形式。Ohga 在中国辽宁普蓝店的干河床中发现了印度莲子 (Nelumbo nucifera Gaextn),14 C同位素测定表明其寿命为(1024 ± 210)年。寿命为1000年以上的果实能够萌发,200~1300 年的果实具有80%的萌发率。已经提出,与莲果实长寿命的因子包括:

  (1) 果皮和耐热蛋白的保护作用。

  (2)蛋白修复酶(protein-repair enzyme)L-异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L-isoaspartyl methyltransferase)的修复作用。

  (3)种子中较高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莲果实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高温耐性。完整的中国古莲在90℃水中处理2 h,萌发率为50%;在 80℃水中处理 4 天,萌发率为 60%。然而,关于莲果实耐热机制的研究较少. 在植物中,ROS不断地 在叶绿体、 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中产生。ROS 的产生和清除受许多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影响。例如光、水分、温度和氧胁迫引起ROS 的产生和清除不平衡,从而导致氧伤害。已经证明,热胁迫引起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导致产生脂质过氧化伤害的诱导。Tang 的研究结果表明,莲种子的高温耐性比果实高,果皮对种子的高温耐性具有副作用。黄上志等人研究了莲种子的耐热性以及种子发育过程中SOD,POD 和CAT活性的变化。但莲种子高温处理过程中,亚细胞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变化至今未见报道。

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栽培类型

  根据栽培目的的不同,分为三大栽培类型,即藕莲、子莲、花莲。以产藕为主的称为藕莲,此类品种开花少;以产莲子为主的称为子莲,此类品种开花繁密,但观赏价值不如花莲;以观赏为主的称为花莲,此类品种雌雄多数为泡状或瓣化,常不能结实。

  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忌涨落悬殊和风浪较大的流水,水深一般不宜超过1.5米。生长季茎叶最适温度为25~30℃。要求日照充足,不宜长期在室内栽培。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粘壤土为宜。莲子寿命特别长,千年古莲子仍能萌发新株。莲以分株繁殖较常用,也可播种繁殖。均宜在春季转暖后进行。莲的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叶斑病等,虫害有蚜虫、金龟子等。

  砌池植莲,并依水建立桥、榭,构成观荷景区,是中国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各地名胜风景,均广泛应用。也适用于点缀庭园水面,净化水体,或作盆栽。藕和莲子营养丰富,生食、熟食均宜。藕可加工成藕粉、蜜饯等。莲子有安神作用,常作汤羹或蜜饯,为中国民间滋补佳品。荷花花瓣、嫩叶可佐食。莲各部分均可入药。


中国莲系

  I、大中花群:

  a.单瓣类:1、单瓣红莲组 2、单瓣 粉莲组 3、单瓣白莲组

  莲

  b.复瓣类:4、复瓣粉莲 组

  c.重瓣类:5、重瓣红 莲组 6、重瓣粉莲组 7、重瓣白莲组 8、重瓣洒 锦组

  d.重台类:9、红台莲 组

  e.千瓣类:10千瓣莲组

小花群

  f.单瓣类:11、单瓣红碗莲组 12、 单瓣粉碗莲组 13、单瓣白 碗莲组

  g.复瓣类:14、 复瓣红碗莲组 15、复瓣粉 碗莲组 16、复瓣白碗莲组

  h. 重瓣类:17、重瓣 红碗莲组 18、重瓣粉碗莲 组 19、重瓣白碗莲组。

  B.美国莲系:

大中花群

  i、单瓣 类: 20、单瓣黄莲组 C、中美杂种莲系

  IV、大中花群:

  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 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 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 单瓣复色莲组

  k、复瓣 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

  V、小花群:

  l、单瓣类: 27 杂种单瓣黄碗莲组

  m.复 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

并蒂莲

  属莲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其生长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是极难出现的植物双胞胎,目前还不能复制、遗传。关于并蒂莲的名句自古便在中国广为传诵。

    图为:南雄市珠玑古巷荷花池中长出了一支正在盛开的罕见“并蒂莲”,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发烧友前来观赏。

  并蒂莲属莲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它集莲荷之精华于一身,尤能引人入胜。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的名句广为传诵。据《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晋)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又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公元366-371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再据《宋书·符瑞志》称:“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为南北朝时期)十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莲生建康额檐湖一茎两花。”权征兴(公元759-818年)在《中书门下贺神龙寺渠中瑞莲表》写道:“神龙寺殿前渠中瑞莲花图,其花一茎两房。”以上表明并蒂莲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文学故事人物,相传曾家住扬州)曾写道:“稽首兰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表达了她对并蒂莲的无限憧憬与祝福。

  并蒂莲是莲花中的一个变种,实际上,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虽然关于它的传说流传各地,令人心向往之,但真正栽植并蒂莲的地方却不多。当今成片栽植,精心培育,花繁叶茂,双萼并蒂,映日别样红的首推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该园种植之并蒂莲为千瓣莲,花瓣密集,1985年我们曾计数一朵竟有花瓣2601枚,真是名副其实,以致花头沉重,花梗容易折断,需立杆支撑,以免倒伏,但并蒂莲历来在所开之群花中未见结实现象。

  亭林园的并蒂莲,人称“元末古莲”。据“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相传荷种来自中亚细亚,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诸形,更有花茎顶端簇生十三个头的,但以双萼并蒂为稀世罕见。仲瑛“才情妙丽,广交天下文友墨客,饮酒赋诗,踏曲品画,文会之盛,冠绝一时”。当时名流倪瓒、高则诚等常往顾宅赏莲。相传东亭荷池池底铺以石板,板上钻孔如莲房,荷梗便从孔中钻出,故未被人挖绝,才得以流传至今。

  正仪“玉山佳处”园林历600余年之沧桑,后荒芜凋敝,但并蒂莲却被留传下来。民国23年(1934年)冬,时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方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且又注明莲出自正仪东亭,叶当即来昆山访莲。1935年叶氏曾发起成立“顾园遗址保存委员会”,整治园林,将东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据叶恭绰氏考证该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叶氏赏荷后并倚声作《五彩同心结》曲以记其事。曲云:“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堕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似记萝春婆。濠梁王气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增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悟恒河。追忆龙华会,招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时值盛夏赏荷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竟使当时的京沪快车破例停靠正仪小站,以便赏荷游客,一时东亭荷池名声大噪。

  解放后,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发展传统名花,后县政府在亭林园东斋前建造了437平方米之荷池,将东亭的并蒂莲移来。另外还盆(缸)栽并蒂莲多盆(缸)。迄今已栽植50余年。1963年苏州拙政园亦曾从昆山正仪顾园引种40多斤千叶莲花(即并蒂莲)于远香堂北侧及香洲前水池中,当年即开花,吸引了许多旅游者。花池中有一花多至十三个花心的,花瓣总数达1400余枚,花朵因负荷过重而低垂。苏州文人卢彬士先生观后赞曰:“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周瘦鹃先生鉴赏之后曾著文志之,誉为“色香俱绝,不同凡卉”。其后,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植物园也相继来亭林园引种,使并蒂莲传播各地。笔者曾于1987年在湖北省武汉东湖见到该荷种(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为中国荷花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至今尚未形成独特的并蒂莲花群,故今亭林园的并蒂莲池仍属世上少见。为此中国荷花研究专家王其超教授亦于1996年专程来昆考察亭林园之并蒂莲,赞赏有加。

  并蒂莲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地下茎细瘦有节,发芽生长后先叶后花,叶单生,其莲藕味淡涩。

  昆山亭林园经过50余年的栽培,在繁殖、管护、施肥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已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使该珍品在每年盛夏向广大游客展示它的芳姿。

  并蒂莲还可以栽植于各种大型的盆(缸)内,只要种植方法得当,环境适宜,亦能正常开花。

  1999年,亭林园栽植并蒂莲四缸参加昆明世界园林博览会,陈列于江苏馆“吴中小筑”,其荷缸请宜兴均陶厂定制,盆边外围设计有彩釉并蒂莲浮雕,色泽清雅古朴与缸内并蒂莲相得益彰。

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莲花花语

  莲花-清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坚贞纯洁。

  另一个说法:莲花的花语是信仰。

佛教与莲花

  天竺(古印度)盛产莲,有青、黄、红、白四种。佛教中所说的莲花多指代白莲,名为芬陀利花。佛教依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

  因莲是佛教文化其中的元素,故莲也常用于佛教艺术作品中,其中中国铜领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先生的当代熔铜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莲,有写意的写实的,将莲的表现丰富多样,而独具艺术特色。

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扰,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郎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鹿女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个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王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莲花的意蕴

  [1]莲所独具的成长方式,令其跃于万花之上,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感悟。莲在开花的同时,其果实已具备,这种花果同具的独特性以及其紧密关系,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寓意深远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当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结果等待着我们,这也暗合了人们心底对莲花这份至情崇高的爱敬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之,莲花逸群出尘,洁身自处,虽置身淤泥之地,却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带水,妙洁自在。以莲明志,在颠沛流离的人生逆境,毅然坚守内心一份笃定的馥郁柔芳。喧嚣的红尘世界里,多少孜孜求学、始终坚持追随真理的人们,忍受着拼搏的孤独,清者自清于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莲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长、绽放与结果,此番人生精勤诚恳的付出,未来终将绽开「火焰化红莲」的胜景。

莲花之美

  “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花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

    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随着佛教的流传,莲的形象也在亚洲各国成了神灵、圣洁、复活的象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婆罗浮屠佛坛上、在缅甸的蒲甘古城中、在柬埔寨吴哥窟的大庙中,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在中国西藏的符箓上,到处可以见到莲的图画。

  相信太阳神的日本人往往把莲与死亡以及幽灵联系在一起。但是,与莲联系最密的还是中国,除了作为佛教象征外,在文学领域内以它为题的诗词歌赋也不计其数,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药用

  至秦汉时代,先民们还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

  药方:可用睡莲科植物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大花蕾。6~7月采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将开发的花,阴干。

  [1]莲不但形象清美,且周身皆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莲藕记载道:「夫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实坚,居下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莲叶「生发元气,散瘀血,消水肿」。莲子,其味清甜而营养丰富,是老少咸宜的滋补食品。而芬芳的莲花瓣还可用来泡茶。而莲子心虽苦,却是一味能解诸毒的清热良药。

赏莲胜地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中国白莲之乡广昌。

相关文学


民俗文化

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俗语

  采动莲花牵动藕。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事从根起,藕叶莲生。

  万石之钟,不以莲撞起音。

  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7
莲花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中文学名: 莲
拉丁学名: Nelumbo nucifera
别称: 莲花、荷花,古称芙蓉、菡萏、芙蕖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毛茛目
科: 睡莲科
属: 莲属 Nelumbo
种: 莲 N. nucifera
分布区域: 中国
目录

简介
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
耐高温性
并蒂
植物花语
药用价值
展开
简介
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
耐高温性
并蒂
植物花语
药用价值
展开

拼音
注音
部首
结构
总笔画
五笔
lián
ㄌㄧㄢˊ

上下结构
10
ALPU
编辑本段
简介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藕”。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亦称“荷”、“芙蓉”、“芙蕖”、“菡萏”);莲藕。莲房(a.莲蓬;b.指僧人的居室)。莲座(a.莲花的底部;b.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为莲花形而得名)。[1]
植物形态
本段内容由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莲全株
莲根茎
莲枝叶
莲花果
编辑本段
植物形态

莲[2]多年生长在水中,草本植物,为原双子叶植物睡莲目睡莲科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具横走根状茎,即我们日常吃的莲藕。叶圆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成盾状生长。花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萼

白莲
片早落;花瓣多数为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多数为雄蕊;心皮多,离生,嵌生在海绵质的花托穴内。坚果呈椭圆形或卵形,俗称莲子,长1.5~2.5厘米。在中国南北各省广为栽培。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珠)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莲原指其果实,俗称莲蓬;花、果实都泛称为莲。其地下茎的肥大部分称藕。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武汉、杭州等地的品种尤多。莲的历史
莲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300万年前)早得多。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 quoiagly plost roboides)、银杏Ginkgo追答

莲花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植物,全株皆可利用,每一个部位皆有其特殊功能,然不外乎以降火气、清心、止血、去除体内多余湿气、散瘀为重要效能。其中莲花,味苦甘,性平,归心,肝经。清香升散具有清心解暑、散瘀止血、消风祛湿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小儿惊痫,妇人血逆昏迷,跌伤呕血,月经不调,崩漏,湿疮疥癣。
文化象征: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花中君子,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但有的国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如日本民俗视莲花为“下贱”之花。此外还有政治意义就不多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8
莲,又称荷、芙蕖、水华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

基本简介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莲多年生长在水中。草本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具横走根状茎,即我们日常吃的莲藕。叶圆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成盾状生长。花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萼片5,早落;花瓣多数为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多数为雄蕊;心皮多,离生,嵌生在海绵质的花托穴内。坚果呈椭圆形或卵形,俗称莲子,长1.5~2.5厘米。在中国南北各省广为栽培。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莲原指其果实,俗称莲蓬;花、果实都泛称为莲。其地下茎的肥大部分称藕。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武汉、杭州等地的品种尤多。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种子是一种长寿命和耐极端高温的种子。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水生植物,其果实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寿命最长的生命形式。Ohga 在中国辽宁普蓝店的干河床中发现了印度莲子 (Nelumbo nucifera Gaextn),14 C同位素测定表明其寿命为(1024 ± 210)年。寿命为1000年以上的果实能够萌发,200~1300 年的果实具有80%的萌发率。已经提出,与莲果实长寿命的因子包括:
(1) 果皮和耐热蛋白的保护作用。
(2)蛋白修复酶(protein-repair enzyme)L-异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L-isoaspartyl methyltransferase)的修复作用。
(3)种子中较高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莲果实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高温耐性。完整的中国古莲在90℃水中处理2 h,萌发率为50%;在 80℃水中处理 4 天,萌发率为 60%。然而,关于莲果实耐热机制的研究较少. 在植物中,ROS不断地 在叶绿体、 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中产生。ROS 的产生和清除受许多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影响。例如光、水分、温度和氧胁迫引起ROS 的产生和清除不平衡,从而导致氧伤害。已经证明,热胁迫引起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导致产生脂质过氧化伤害的诱导。Tang 的研究结果表明,莲种子的高温耐性比果实高,果皮对种子的高温耐性具有副作用。黄上志等人研究了莲种子的耐热性以及种子发育过程中SOD,POD 和CAT活性的变化。但莲种子高温处理过程中,亚细胞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变化至今未见报道。
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栽培类型
根据栽培目的的不同,分为三大栽培类型,即藕莲、子莲、花莲。以产藕为主的称为藕莲,此类品种开花少;以产莲子为主的称为子莲,此类品种开花繁密,但观赏价值不如花莲;以观赏为主的称为花莲,此类品种雌雄多数为泡状或瓣化,常不能结实。
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忌涨落悬殊和风浪较大的流水,水深一般不宜超过1.5米。生长季茎叶最适温度为25~30℃。要求日照充足,不宜长期在室内栽培。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粘壤土为宜。莲子寿命特别长,千年古莲子仍能萌发新株。莲以分株繁殖较常用,也可播种繁殖。均宜在春季转暖后进行。莲的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叶斑病等,虫害有蚜虫、金龟子等。
砌池植莲,并依水建立桥、榭,构成观荷景区,是中国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各地名胜风景,均广泛应用。也适用于点缀庭园水面,净化水体,或作盆栽。藕和莲子营养丰富,生食、熟食均宜。藕可加工成藕粉、蜜饯等。莲子有安神作用,常作汤羹或蜜饯,为中国民间滋补佳品。荷花花瓣、嫩叶可佐食。莲各部分均可入药。

中国莲系
I、大中花群:
a.单瓣类:1、单瓣红莲组 2、单瓣 粉莲组 3、单瓣白莲组

b.复瓣类:4、复瓣粉莲 组
c.重瓣类:5、重瓣红 莲组 6、重瓣粉莲组 7、重瓣白莲组 8、重瓣洒 锦组
d.重台类:9、红台莲 组
e.千瓣类:10千瓣莲组
小花群
f.单瓣类:11、单瓣红碗莲组 12、 单瓣粉碗莲组 13、单瓣白 碗莲组
g.复瓣类:14、 复瓣红碗莲组 15、复瓣粉 碗莲组 16、复瓣白碗莲组
h. 重瓣类:17、重瓣 红碗莲组 18、重瓣粉碗莲 组 19、重瓣白碗莲组。
B.美国莲系:
大中花群
i、单瓣 类: 20、单瓣黄莲组 C、中美杂种莲系
IV、大中花群:
j、单瓣类: 21、杂种单瓣红莲组 2 2、杂种单瓣粉莲组 23、 杂种单瓣黄莲组 24、杂种 单瓣复色莲组
k、复瓣 类: 25、杂种复瓣白莲组 26杂种复瓣黄莲组
V、小花群:
l、单瓣类: 27 杂种单瓣黄碗莲组
m.复 瓣类: 28、杂种复瓣白碗莲组
并蒂莲
属莲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其生长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是极难出现的植物双胞胎,目前还不能复制、遗传。关于并蒂莲的名句自古便在中国广为传诵。
图为:南雄市珠玑古巷荷花池中长出了一支正在盛开的罕见“并蒂莲”,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发烧友前来观赏。
并蒂莲属莲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它集莲荷之精华于一身,尤能引人入胜。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的名句广为传诵。据《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晋)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又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公元366-371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再据《宋书·符瑞志》称:“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为南北朝时期)十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莲生建康额檐湖一茎两花。”权征兴(公元759-818年)在《中书门下贺神龙寺渠中瑞莲表》写道:“神龙寺殿前渠中瑞莲花图,其花一茎两房。”以上表明并蒂莲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明代杭州女诗人冯小青(文学故事人物,相传曾家住扬州)曾写道:“稽首兰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表达了她对并蒂莲的无限憧憬与祝福。
并蒂莲是莲花中的一个变种,实际上,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虽然关于它的传说流传各地,令人心向往之,但真正栽植并蒂莲的地方却不多。当今成片栽植,精心培育,花繁叶茂,双萼并蒂,映日别样红的首推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该园种植之并蒂莲为千瓣莲,花瓣密集,1985年我们曾计数一朵竟有花瓣2601枚,真是名副其实,以致花头沉重,花梗容易折断,需立杆支撑,以免倒伏,但并蒂莲历来在所开之群花中未见结实现象。
亭林园的并蒂莲,人称“元末古莲”。据“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相传荷种来自中亚细亚,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诸形,更有花茎顶端簇生十三个头的,但以双萼并蒂为稀世罕见。仲瑛“才情妙丽,广交天下文友墨客,饮酒赋诗,踏曲品画,文会之盛,冠绝一时”。当时名流倪瓒、高则诚等常往顾宅赏莲。相传东亭荷池池底铺以石板,板上钻孔如莲房,荷梗便从孔中钻出,故未被人挖绝,才得以流传至今。
正仪“玉山佳处”园林历600余年之沧桑,后荒芜凋敝,但并蒂莲却被留传下来。民国23年(1934年)冬,时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方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且又注明莲出自正仪东亭,叶当即来昆山访莲。1935年叶氏曾发起成立“顾园遗址保存委员会”,整治园林,将东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据叶恭绰氏考证该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叶氏赏荷后并倚声作《五彩同心结》曲以记其事。曲云:“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堕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似记萝春婆。濠梁王气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增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悟恒河。追忆龙华会,招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时值盛夏赏荷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竟使当时的京沪快车破例停靠正仪小站,以便赏荷游客,一时东亭荷池名声大噪。
解放后,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发展传统名花,后县政府在亭林园东斋前建造了437平方米之荷池,将东亭的并蒂莲移来。另外还盆(缸)栽并蒂莲多盆(缸)。迄今已栽植50余年。1963年苏州拙政园亦曾从昆山正仪顾园引种40多斤千叶莲花(即并蒂莲)于远香堂北侧及香洲前水池中,当年即开花,吸引了许多旅游者。花池中有一花多至十三个花心的,花瓣总数达1400余枚,花朵因负荷过重而低垂。苏州文人卢彬士先生观后赞曰:“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周瘦鹃先生鉴赏之后曾著文志之,誉为“色香俱绝,不同凡卉”。其后,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植物园也相继来亭林园引种,使并蒂莲传播各地。笔者曾于1987年在湖北省武汉东湖见到该荷种(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为中国荷花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至今尚未形成独特的并蒂莲花群,故今亭林园的并蒂莲池仍属世上少见。为此中国荷花研究专家王其超教授亦于1996年专程来昆考察亭林园之并蒂莲,赞赏有加。
并蒂莲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地下茎细瘦有节,发芽生长后先叶后花,叶单生,其莲藕味淡涩。
昆山亭林园经过50余年的栽培,在繁殖、管护、施肥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已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使该珍品在每年盛夏向广大游客展示它的芳姿。
并蒂莲还可以栽植于各种大型的盆(缸)内,只要种植方法得当,环境适宜,亦能正常开花。
1999年,亭林园栽植并蒂莲四缸参加昆明世界园林博览会,陈列于江苏馆“吴中小筑”,其荷缸请宜兴均陶厂定制,盆边外围设计有彩釉并蒂莲浮雕,色泽清雅古朴与缸内并蒂莲相得益彰。
编辑本段其他资料

莲花花语
莲花-清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坚贞纯洁。
另一个说法:莲花的花语是信仰。
佛教与莲花
天竺(古印度)盛产莲,有青、黄、红、白四种。佛教中所说的莲花多指代白莲,名为芬陀利花。佛教依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
因莲是佛教文化其中的元素,故莲也常用于佛教艺术作品中,其中中国铜领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先生的当代熔铜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莲,有写意的写实的,将莲的表现丰富多样,而独具艺术特色。
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扰,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郎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鹿女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个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王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莲花的意蕴
[1]莲所独具的成长方式,令其跃于万花之上,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感悟。莲在开花的同时,其果实已具备,这种花果同具的独特性以及其紧密关系,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寓意深远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当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结果等待着我们,这也暗合了人们心底对莲花这份至情崇高的爱敬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之,莲花逸群出尘,洁身自处,虽置身淤泥之地,却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带水,妙洁自在。以莲明志,在颠沛流离的人生逆境,毅然坚守内心一份笃定的馥郁柔芳。喧嚣的红尘世界里,多少孜孜求学、始终坚持追随真理的人们,忍受着拼搏的孤独,清者自清于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莲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长、绽放与结果,此番人生精勤诚恳的付出,未来终将绽开「火焰化红莲」的胜景。
莲花之美
“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花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
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随着佛教的流传,莲的形象也在亚洲各国成了神灵、圣洁、复活的象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婆罗浮屠佛坛上、在缅甸的蒲甘古城中、在柬埔寨吴哥窟的大庙中,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在中国西藏的符箓上,到处可以见到莲的图画。
相信太阳神的日本人往往把莲与死亡以及幽灵联系在一起。但是,与莲联系最密的还是中国,除了作为佛教象征外,在文学领域内以它为题的诗词歌赋也不计其数,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药用
至秦汉时代,先民们还将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
药方:可用睡莲科植物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大花蕾。6~7月采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将开发的花,阴干。
[1]莲不但形象清美,且周身皆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莲藕记载道:「夫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实坚,居下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莲叶「生发元气,散瘀血,消水肿」。莲子,其味清甜而营养丰富,是老少咸宜的滋补食品。而芬芳的莲花瓣还可用来泡茶。而莲子心虽苦,却是一味能解诸毒的清热良药。
赏莲胜地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扬州瘦西湖,河北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中国白莲之乡广昌。
相关文学

【满意及时采纳为最佳哦】

有问题可以追问。

如果能悬赏一些财富值就更好啦(*^__^*) 嘻嘻……
谢谢~~

———— by想念你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