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

考试了,大家帮帮忙啊。要小论文300字左右的,要最好的超高分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

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

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

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

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

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

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

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

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

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

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

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

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

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

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

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

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

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

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

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

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

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

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

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

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

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

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

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

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

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

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

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

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

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

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

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

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

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

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

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

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

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

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

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

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

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

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

了。这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

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周颐曾经说过:“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

佳。先勿涉岂犬,一岂犬典故,二岂犬寄托,三岂犬

刻画,岂犬衬托。去此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

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自性灵

中出佳,自追琢中来亦佳。”《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

的特点,正是“去此三岂犬”,用典贴切自然,比喻

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

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

颂的名篇。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

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次联则换以

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

蕴藉,富于理趣。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

“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

以抒胸臆。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

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

坦易。”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

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习,

但不刻意追求形式。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

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

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兄弟可能有点多了
你自己删减哦 有很大的修改空间哦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说,它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繁荣,又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繁荣作了准备。唐诗吸收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经验,更加发扬创造,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唐诗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唐代的伟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6
晕,不会考这种的拉
我劝你还是把书上的古诗啊,文言文啊,好好背背,不要总弄这种!
而且别人得过高分的,批试卷的老师会不知道,他们会不上网吗,如果是不有名的你怎么知道那是好的呢?
所以你还是自己好好复习,别弄些有的没的.OK?
最后祝你考试顺利!
加油!
第3个回答  2017-07-26
《唐诗宋词鉴赏》是2012年出版的一本书 ,《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唐诗宋词鉴赏》的体例,是对15种题材分类进行鉴赏,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在赏析名篇佳作的同时,力求指出每一类题材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源流、同一题材中唐诗宋词的共性及差异、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及作用,以期对唐诗宋词的总貌有更深入的探析。
第4个回答  2013-09-06
青藤静静攀在漆迹斑驳的旧墙边,空气里漂浮着不知名的清香,一个罗衫淡淡的女子,提一盏小小的荷花灯,循着词人的韵脚婉约地走来。
  那是多雨季,多忧愁的《雨霖铃》,是被落花和笙箫包围的《满庭芳》;是精致不可临摹的《钗头风》,是蘼丽凄婉,让我伤感的——宋王朝。
  整个下午,她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泛波于千年前唐诗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
  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想做羽扇纶巾间穿行的女子,在西子湖畔独品晓风残月,绿柳如烟中墨笔添香,做那唐宋朝华美锦缎上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想学闲雅清丽的同叔,凄婉优柔的易安,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只是,这是一个没有唐诗宋词的年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
  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没有谁肯对着秋月伤情悲怀。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恩仇随意抛出,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让我们安逸,流行的泛滥,语言的苍白晦暗,让豪放、婉约成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间,钢筋水泥的丛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苍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的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于是我们总在叹息世路难行,叹息良辰美景虚设,却有谁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笑饮不敌疾风的浊酒一杯?太多的事非功过“剪不断,理还乱”,足以让我们彷徨不知所终,哪里还能用文字表达出无以伦比的穿透力,让人思绪万千,让人拍案叫绝。
  庸俗的无数种定义,在这个恹恹的年代,开出纸一样的花朵。
  千年的唐诗宋词,那种气韵,那种凝重与低沉,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承载。在这空虚浮燥的年代,唐诗宋词,象是被不停搓揉的花瓣,在落花流水中日渐式微。再优雅也只能裱挂于房室之中,象是帘幕重重后那只飞起不再回转的惊鸿。而不管枉结多少愁肠,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极致,那个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韵律,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雾霭沉沉之中遁无形迹。
  于是我喟叹,不能象清新婉丽的晏几道,可以惆怅忆着心字罗衣的小萍,寻着旧日的谢桥;不能如柔弱无力的秦少游,徘徊在轻烟小楼里数飞红万点纤云弄巧,看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更不可能似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守着满地黄花,为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叹惋流泪。
  没有唐诗宋词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浆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蒿独去。
  每当月照轩窗,我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春的缠绵悱恻里,化身成崖草边的一朵红菡萏,让长长的雨,把整颗心沁得透湿。我唯有怀想、感伤那个风雨飘摇的唐宋王朝,那个造就文学奇葩的时代。
  感谢,感谢这段距离——
  沉淀了千年的孤独,让我足以远远地、静静地拈花微笑。

我很喜欢的,也给你分享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