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为哪几个基本大类?

如题所述

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

第二级,以图书基本学科属性为标准划分。

人文类基本学科:A哲学、B宗教、C伦理、D逻辑、E美学、F心理、G语言、H文学、I艺术、J政治、K经济、L军事、M法律、N教育、O体育、P传媒、Q资讯、R管理、S商贸、T历史、U考古、V民族、W生活、X财金、Y统计、Z社会。

自然类基本学科:a天文、b地理、c数学、d物理、e化学、f生物、g机械、h电信、i水利、j电力、k纺织、l食品、m建筑、n矿山、o冶金、p能源、q交通、r航天、s医学、t工学、u农学、v林学、w养殖、x电脑、y环保、z信息。

第三级,以图书附属学科标准划分。

第四级,以图书的功能属性划分(著述、学术、教学、帮助)。

第五级,以图书品种属性划分著作(作品、理论著作、应用著述)、学术(注释、评析、争鸣、研讨、研究、考证、翻译)、教学(学校教材、社会培训教材、自修教材、参考资料、讲义、学习资料,普及读物、实验实习、试题习题、教学大纲)、帮助(词典、百科、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标准)。

第六级,根据图书国际空间划分为本国和外国原版图书(非学科定义空间)。

第七级,以图书时序划分(非学科时序)。

扩展资料:

一、集成分类说明

1、版本年代,作者标示属出版社业务范围,在出版图书里已有标明,在分类号中重复标注会给读者带来负担。崇尚简洁,是图书馆人的职业道德,必要的坚决保留,可要可不要的坚决剔除。取消推荐号。索取号,书次号用馆藏号取代,用馆藏分类号统一称谓。

2、学科内容存在交叉性,概念有其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一般只应归为一类,应以揭示本质属性的概念语词为划分根据。交叉学科一般遵从学科定位律,也受学科标准制约,属特殊。

3、图书学科分类不同于国家学科分类标准;本分类法图书学科代码是适用图书馆专用的图书学科代码。图书分类号可作为图书出版通用。

4、不设置总论复分表、通用复分表、仿分表、简表,不划分综合类图书,不用总分式的结构统揽,不用原进位转换制标示。

5、马克思主义、孙文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政治理论学科划分,大陆和台、港、澳等地区均可适用;与其相关图书类型和品种按本分类法分列入各相应学科和级位。

6、为了解决图书分类体系存在的混乱,必须调整理顺各级学科概念,学科类别,将派生学科归入传统学科,适当列举新学科。取消“文化、科学、工业与技术”的学科门类划分,重新确立图书基本学科和附属学科,将之分解列入各相应学科。

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制背景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自1975年出版以来,对现代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80年代后,更以主流图书分类法取代其他分类方法,独领风骚,近于“普及”了。

文献信息量在文化和职场政策及出版市场的的刺激下急速增长,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其原理是不变的,“致用性”是最高原则。

然而,中图法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原则,是不是科学的方法?笔者就其使用情况在服务一线作了较为深入的观察,结论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先天不足,存在严重缺陷,其科学性和致用性令人失望!

由于中图法酝酿于文革之中,出版于文革结束前夕,其时代的思想局限性十分明显,版本一改再改,修修补补仍没有实质性突破,其编制体例不科学,甚至错误。

又,中图法产生的时代是闭架时代,尽管多次修订,却并未顾及开放借阅这一主体易位的巨大变革,与生俱来的流弊制约了图书馆传播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书分类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书分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分为5大部分,分别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分为22个基本大类,具体如下: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扩展资料: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制背景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自1975年出版以来,对现代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80年代后,更以主流图书分类法取代其他分类方法。

文献信息量在文化和职场政策及出版市场的的刺激下急速增长,对图书进行科学分类,“致用性”是最高原则。

由于中图法酝酿于文革之中,出版于文革结束前夕,其时代的思想局限性十分明显,版本一改再改,修修补补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编制体例不科学,甚至错误。

又因为中图法产生的时代是闭架时代,尽管多次修订,却并未顾及开放借阅这一主体易位的巨大变革,与生俱来的流弊制约了图书馆传播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一共有二十二个大类,分别用英文字母标序: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一、《中图法》即中国图书分类办法,就广义而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台湾赖永祥仿十进分类法(所谓"中国图书分类法")、《国际图书集成分类法》。就狭义而言,《中图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简称,是我国目前通用的分类图书的工具,读者掌握了这部分类法的有关知识,便能迅速、有效地查寻全国各图书馆的馆藏。

二、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图法》

    含    义

    中国图书分类办法

    全    称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基本结构

    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

三、分类法基本结构

(1)基本部类:如中图法分五大类部: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2)基本大类:构成分类表的第一级类目。中图法为22个基本大类。

(3)简表:由基本大类与由其直接展开的一、二类目所形成的类目表。如:

(4)详表:由简表展开的各种不同登记的类目所组成的类目表,是文献分类的真正依据。

四、发展沿革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也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第四版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以"+"标识进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