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类

唐诗宋词中各种词的格式

词的格式:

词脱胎于诗,较诗更为活泼。因此情况也更为复杂。分以下几个方面:

1、单句谱式:
词的单句谱式比较复杂,有些词书认为词的句式是从一字句到十字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是可以断为一字句到七字句的。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一字逗。逗是指停顿,所谓一字逗是指一个单句以一字为领格字,领起以后的内容。如"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甚"即为领格字,领起以后的内容。

2、关于一调多名和一名多调:
所谓一调多名是指很多词调都有别名的现象,例如《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大江东》、《大江乘》、《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慢》、《湘月》等。这是由于在词牌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如果以这一词牌写出了相当好的作品,后人就会用这一作品中的一些部分来作为别名,以表示对这一作者的纪念,仍以《念奴娇》为例,由于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极为世人所推崇,故此提取首句"大江东去"和末句"一尊还酹江月"成为《念奴娇》的别名《大江东去》、《大江东》、《大江乘》、《酹江月》。而有些别名则是由于词牌本身的一些特点,如《百字令》即由《念奴娇》有一百字而来,有些则是由于作者的需要,比如《摸鱼儿》的别名《山鬼谣》即因为辛弃疾以此词牌赋一名为"山鬼"的怪石而来。
而一名多调则是指一个词牌名有多个谱式的情况。很多一名多调的词牌的谱是都分为定格和变格。定格是指词的基础格式,变格一般是指在定格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格式,它是就整首词的谱式而言的,有的变格经过多次修改,或只是用了这一词牌名,因而与定格完全不同,这也是词的活泼性的一个方面。
而有些一名多调的情况又不同,如《浪淘沙》,有些作者有写作《卖花声》,如张舜民的《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然而这并不是《卖花声》的本体,陆游有《谢池春慢》"壮岁从容,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这才是《卖花声》的本体。那么《谢池春》(即《谢池春慢》)的本体又是什么样的呢?李之仪有一阙《谢池春》"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这才是《谢池春》(《谢池春慢》)的本体。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活泼性。

3、叶韵:
叶(音协)韵是指词的押韵问题。词的叶韵不像诗那样固定不变,只押平声韵,词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平仄韵转换、通叶、错叶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将按押韵情况将词牌予以分类。

4、词的分类:
词如果按字数分类,那么,少于五十八字者称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称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称为长调。
按押韵情况分类的话,词可以分为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
按词有几个部分可以将词分为单调、双调、三叠词、四叠词。
以上几种分法是就词的格律而言,如果按词的风格又可将词分为婉约词、豪放词等等,这就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了。

5、步韵(次韵):
我们在读某些词作(诗作)的时候常会发现其标题是"步(或次)某某某原韵"的类似的字眼。步韵(次韵)是指某人已有词作(诗作)在前,写作时用其词牌(诗体),并且韵脚完全采用他的作品中的韵脚,次序也不能打乱,这种情况称为步韵(次韵)。这种情况是由文人互相唱和演变而来,但是唱和只要求词牌(诗体)相同,而对韵脚没有多大的要求。
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为原词。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时,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为和词。这两首词韵脚完全相同,是典型的步韵(次韵)。(标有[]的即为韵脚)

6、关于衬字:
所谓衬字,是指在原谱式基础上增加的字。衬字不同于变格,它是作者按照意愿加的,位置也是随机的,如"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中的"也"即为衬字。但词中不允许有太多的衬字,一般只有一个,这就比诗要自由,而与元曲中大量使用衬字的情况比起来,词又相当严格! 词牌的分类: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词牌名
1. 暗香 词牌名。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八声甘州 词牌名。
3. 拜星月慢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5.. 采莲令 词牌名。
6.. 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7. 苍梧谣 词牌名。
8.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9. 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12. 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13. 点绛唇 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
14. 蝶恋花 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改名《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15.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16. 东风第一枝 词牌名。又名《琼林第一枝》,此调最早见于史达祖。
洞仙歌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称《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8. 风流子 词牌名。
19.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20. 凤萧吟 《词谱》误将这首词的标题“芳草”,当作词牌。
21. 隔浦莲 词牌名。
22. 关河令 词牌名。
23. 桂枝香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24. 过秦楼 词牌名。又名《选官子》、《选冠子》。
25. 汉宫春 词牌名。
26. 好事近 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
27. 贺新郎 词牌名。
28. 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30.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减字木兰花 词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帘》。
33. 江南春 此词牌不曾有别人填写过。可能是作者从南朝梁柳恽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择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词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37.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38. 留春令 词牌名。
39. 柳梢青 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
40. 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41. 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42.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43. 绿头鸭 词牌名。
44. 罗敷歌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45. 卖花声 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46. 满江红 词牌名。
47. 满庭芳 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48. 眉妩 词牌名,又名《百宣娇》。
49. 梅花引 词牌名。
50. 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51. 木兰花令 词牌名。
52. 木兰花慢 又名《木兰花》原是唐教坊名,宋时变为词调,并演化成慢调。
53.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最初始由唐代温庭筠所作。
54. 南柯子 词牌名。
55. 南浦 唐教坊曲中有《南浦子》,宋词借旧曲名另制新调。
56. 南乡子 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57. 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
58. 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59. 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60. 菩萨蛮令 词牌名。
61. 菩萨满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62. 戚氏 词牌名。柳永自创的新调。
绮罗香 词牌名。始见于史达祖。
63. 千秋岁 又名《千秋节》,出自秦观的《淮海词》。
64. 千秋岁引 词牌名。
65. 青门引 词牌名。
66. 青门饮 词牌名,又名《青门引》。
67. 青玉案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68. 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69. 清平月 词牌名。
70. 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虞美人,词牌名。亦称《虞美人令》、《一江春水》。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每个词牌名都有格式,不一样,每个字的读音都有限制就是最好那样,但可以例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