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具体有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新古典没有价值理论,只有相对价格理论。在新古典的理论中不认为存在“价值”这个东西,只有满足人的物欲的优先次序问研究,即如果研究如优配置资源。边际效用论,实际上是指物对人满足的次序关系。如:效用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人对物有用性的满足,当人们最不迫切的欲望每满足一次时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只有效用论或者边际效用论的说法,所谓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那是媒体宣传的产物。边际效用论实际上代表的是物对人关系的关系,研究的是如何最优配置资源,逻辑上没有一点问题,要最优配置资源就得按边际效用理论的原则来配置。但问题是边际效用理论中那些变量,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变量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资本主义中找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找的钱,而不是按偏好选择实物。另外最致命的正是“剑桥资本争论”的内容,它对新古典理论是致命的,那就是异质物加总的驳论。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那些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的问题。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一旦用于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来的新古典理论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剑桥资本争论”的内容对新古典理论来说是致命的,到不是说它逻辑不正确,而是它逻辑的实用性,特别是联系到多个产品部门时出现严重的逻辑驳论,它到底是不是用来解释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是不是资本主义追求的变量。异质物加总的驳论举一个例子,更方便好懂,如: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异质所谓GDP的含义,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一书中针对这种国民收入的统计含义提出疑问,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5%,还不如说卡车载重量从5吨增加到10吨更为清楚。也就是说新古典的理论,一涉到到货币所计量的原子——即价值的概念就出错,新古典的压根就没有自身的货币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剑桥学派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等人相继去世,有关剑桥资本理论的争论似乎也中止了,就整个经济学界而言,这些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比如,从80年代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广泛地应用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论,而对其中包含的逻辑悖论根本未予考虑。一旦他们去世了,再进行这种研究由于对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不利,就可能就没有人给钱了或不能使文章发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学里得到职位是不可能进行这种研究的。 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定义是指卖出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通常被人们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并且“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的价值”等用语在劳动价值论范围内都是有逻辑错误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严厉批判过“劳动的价值”的用语)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就是价值。与就是说与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有用性”是冲突的,正如阳光、空气有用性,但阳光、空气没有价值,也就是其中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交换价值)。当然这与每个人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习惯中价值的俗约定义相冲突。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可创造,自然力(人类劳动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变形态引起属性转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因此劳动仅是价值(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并不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使用价值(物质财富)并且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谷物,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彼得罗·维里《政治经济学研究》1771年初版,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页)】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56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如果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那么它代表的就是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权力,与具体财富无关。如:产值3000万,是代表多少架飞机,还是多少条裤子或者多少个妓女的屁股?这根本说不清楚,这也物质的属性(使用价值)全是异质的。但作为相同的地方,它们都包含了相同的人对人劳动(行为)支配的社会性的时间关系。也就是说价值量多少不涉及具体财富,只涉及人支配人劳动的时间的多少。正如所谓的GDP(生产总值),在劳动价值论者看来,它压根就是一个逻辑错误,因为异质物是不可加总在一起的,加总在一起的只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而价值只能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社会关系,它(所谓的GDP)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时间之和”。也就是说价值不是物质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或者说某种要素与“使用价值”的转化率。马克思认为,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说属性的转化率。而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金钱,而金钱的多少不涉及具体财富的多少,正如所谓的GDP增长实际上与具体财富无关,只涉及人对人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增加。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出市场经济的金钱游戏。作为与“使用价值”转化关系的劳动,存在复杂与简单,异质性与同质性的区别,这样的劳动是不可计量的;但作用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只要交换成功,它们实际上存在无差别的人支配人的社会属性。在这里很多人认为价值总量认为与生产效率有关,实际上是无关的。如果说价值是物质使用价值的转化率,那么大自然中的自然力对物质的有用性的转化更复杂,为什么不包含金钱货币(商品)关系?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实资本主义中存在压缩产能,如果价值是某种要素与使用价值转化的相对关系,或者某种要素与人最大化对与满足转化的相对关系,那么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与使用价值转化率无关的。并且不是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市场只满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真实含义是“可供交换支配的雇佣劳动时间”,消费实际上是劳动与劳动相互交换的过程。价值既然是一种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而利润是剩余价值在社会范围内的转化,实现形式。在马克思看来行业或者社会整体利润与效率(技术)是无关的,马克思通过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资本积累式竞争,把利润与效率的关系完全排证,证明它代表的是社会关系。在流行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竞争是以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以积累为主的形式。对于积累式竞争举一个例子,如:房价上涨,其它行业也会涨价对抗,当不能涨价对抗时,就会出售一定此领域的资产或者压缩产量或者产能,而够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这样就会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积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那么资本家随时都有可能失掉资本家或原有资本的地位。正如20年前几十万元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雇佣,而现在购买一套商品房也不够,这正是积累式竞争的表现。实际上积累式竞争,反映出来的就是资本家不断的竞争,压低劳动力价格的过程,只要资本的剥削率不够高,那么资本家随时都有可能失掉资本家地位的风险。正如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可以有一样的利润率,或者物质生产效率提高较低的行业也可能比物质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有更高的利润率一样。显然利润对于行业来说与效率是物质的,效率只是行业内部的企业分配利润率的竞争,但资本主义的竞争,显然不是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积累主为的竞争。也就是说利润与效率是无关的,它压根不是什么剩余财富,而是剩余的劳动时间支配形式的权力,利润增加,就意味着消费者(劳动者)用的劳动时间去交换,“有效需求”实际上真正的含义是可供交换的劳动时间,当劳动者(消费者)交换遇到生理极限,经济危机就开始了。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追求利润及积累式竞争,会造成个人自由的奴役,试想每个人都没有的自由时间,而为了消费、住房、医疗,不能不用的劳动时间去交换,一份工作不够就两份工作,个人不断的出卖自身的劳动时间,那么个人的自由何在?因此解决这社会问题的唯一法,就是根除为利润为生产的社会制度,让社会为使用,而不是为利润,不是为价值(交换价值)这种形式钱的游戏而生产。要让劳动者(消费者)最大化的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时间。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