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如何写好申论作文之立意正确?

如题所述

对于作文,大家都不会陌生,从小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一直到大学时的毕业论文,作文一直伴随着大家渡过了近12个年头,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同学在申论中的作文分数只在15分左右徘徊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立意不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题;第二是行文结构不流畅,段落间的逻辑不清晰;第三是语言表达欠缺准确,所用语词不达意,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
为了解决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所犯的错误,今天教育专家将会和大家分享对于书写作文来说最困难的一步--作文立意的确定。作文立意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全文的内在逻辑,将作文的立意推导而出,;第二种方式则显得较为取巧,是属于技巧性的提炼。下面我们将着重讲解逻辑推导式。
对于这一方法将会通过2016 年国考副省真题第五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给定资料 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 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1200 字。
从题目理顺逻辑关系:不学礼,无以立,把否定词去掉,就是学礼以立,那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线索往深入思考,学什么样的礼,立什么呢?你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这个问题,相信任凭我们再怎么脑洞大开,不看材料也很难获知真相,那么就需要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去明确立意,其实学礼在给定材料内容是学礼仪、礼貌和规矩,立的是大国形象——中国范,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给定材料第三则中明确提及“不学礼,无以立。”F 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总结上述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推导式的整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审清楚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分析题目话语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确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况下话语的含义和材料的主旨是会保持一致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可以打好这篇作文的基础,确保了立意的准确,避免由于偏题落入4类文。通过材料中的明确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礼仪、礼貌基本的规矩,立做人、处事、立身行事,通过题干和材料的结合,我们就能明确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着哪个方向去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都在材料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