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潮水有故事吗

如题所述

钱王射潮的传说:吴越王钱镠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后遂用“钱王射潮、射潮、射涛、潮头弩、涛头弩”等指此事,或写勇武之举。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属于吴越国。吴越国国君就是钱王。钱王治国,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钱塘江两岸海塘的修筑问题。

由于钱塘江潮的潮头极高,潮水冲击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海塘,总是这边修好,那边已经坍塌,以至于出现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的说法。

到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镠的,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简直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

因此,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钱王发脾气,只好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只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了。”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都直竖起来,眼睛瞪得象铜钤,厉声喝道: “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

手下人慌忙说道:

“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海龙王住在一起的哩!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

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

钱王听了,两眼火星直冒,大吼道:

“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

钱王想了一想,说道:

“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

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

当时,有人告诉钱王,海塘难修,是因为钱塘江潮神作怪的缘故。于是,生性勇猛的钱王,便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

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必须立即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

由于途中需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而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纳一人通过,钱王便利用脚把这座山蹬成了两半,使山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

从此,这儿就被叫做“蹬开岭”,钱王那双硕大无比的脚印,至今还深陷在石壁上,清晰可见呢。

当弓箭手在江边聚齐后,钱王又奋笔写了两句话:“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并把这两句话扔进了江中。但潮神却仍然不理不睬,还是像往常一样,凶猛地扑了过来。钱王见此,大吼一声:“放箭!”并抢先射出了第一箭。

顿时,万箭齐发,直射潮头。围观的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会儿工夫,便连续射出了三万支箭,竟逼得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扩展资料:

钱塘江传说大多与钱塘潮有关。由于钱塘江出海口的特殊地理结构,造成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的特点,汹涌澎湃的潮水除了给两岸的人们带来雄壮的涌潮奇观之外,也给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

两岸的人们对于潮水有着复杂的感情,既敬畏它,又希望能够征服它。

关于钱塘江的一系列传说,也因人们渴望战胜潮水的心愿而随之产生。一方面人类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建造捍海塘,来抵挡住滔滔江水,如造钱塘传说。

一方面又希望通过树立潮神庙,对潮神顶礼膜拜而使潮水平息,如潮神伍子胥传说。或者使用巫术行为去镇压潮水,如钱王射潮传说。以上这些传说大多表现了人们渴望战胜大自然,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王射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江传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1
钱塘江潮水之所以特大,民间传说是因吴国大夫伍子胥怒不可遏,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

传说伍子胥虎背熊腰,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一幅豪刚之气。吴王阖闾招贤纳士,知人善任,以仁义而闻名于诸侯,得知伍子胥智勇双全,便召见。吴王问其治国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强守备,广积粮和充实兵库的主张,深得吴王赏识而委以重任。 在伍子胥的全力举荐下,阖闾立夫差为太子。然而,夫差即位后却远君子而亲小人,起用嚭为太宰,对其言听计从。伍子胥屡谏不从,反被诬有夺权纂位之心。伍子胥认为,历史上,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今夫差要杀自己,与桀、纣何异。夫差得知子胥怨恨他,便赐剑令其自刎。越王勾践听说夫差不听子胥劝告,反将其赐死,并探知吴国当时国库空虚,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伍子胥临终时嘱咐其子:“抉吾目悬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鱼皮裹吾尸投于江,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  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被抛入江中,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涌潮时,人们还能见到子胥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中。

为纪念伍子胥,后人在吴山立祠,称伍公祠,又有伍公庙、伍员庙、胥山庙之称,伍子胥被奉为潮神,从此香火不断。宋王安石题有《胥山庙碑铭》,有“吴亡有千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06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潮头高达3~5米,每秒钟推进的速度达到近10米,带来海水10万~20万吨,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钱江潮以其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闻名天下,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驻足观赏。

潮水的成因

钱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规律涨落运动,潮汐的产生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和地球自转造成的。因为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力量特别强大,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都比平时高涨。特别是农历的八月十八日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是全年中最大的一次。不过像钱塘江口这样的大潮,在世界上却很少见。

钱江涌潮的成因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特别汹涌和巨大呢?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杭州湾特殊地形分不开的。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到萧山南阳仅2公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由于江面迅速缩小,再加上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个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萧山南阳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潮水进易退难,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于是就形成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的潮势。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钱江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原来高潮的出现与河水流动的速度也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沙坎,这些沙坎对潮流起着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当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后,前锋水面明显涌起,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还有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盐官、南阳水深平均2米左右,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

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许多有利于涨潮的因素,都集中在钱塘江口,于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钱江潮成了世界上少见的奇观。 

最著名的钱江潮形成在萧山南阳

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为观看钱江潮最佳景区。在美女坝观赏的主要是“回头潮”。“美女二回头”回头潮是指急速前进的潮水,遇到丁坝等人工阻碍物后形成的潮水。

位于钱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湾是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当涌潮西行至此,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还会产生"冲天潮"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钱江潮会不会消失

有人担心千古奔腾不息的钱江潮会不会可能在今后“最终消失”呢?钱江潮的发展趋势如何?由于2004年农历八日十八日钱江潮的衰微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造桥。

从杭州湾大桥规划伊始,就有专家和市民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大桥会不会影响钱江潮的雄壮景观?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正桥长35.7公里,估计有7000多根桩矗立在钱塘江。由于杭州湾大桥将向海底打入7000多根桩,有关专家估计,这将使潮水高度降低约20厘米。水利专家称,(钱塘江上)“如此规模的造桥,尤其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影响到钱塘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也说,我省规划将在钱塘江上建造多座大桥,这对钱江潮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多大尚无定论。

也有专家认为:桥归桥潮归潮:杭州湾大桥碍不到钱江潮。熊绍隆,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教授。2000年9月,其所在研究院受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委托,就杭州湾大桥对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经过实体模拟和数字模拟,得出的结果是:建桥前,盐官的潮头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间;建桥后,盐官的潮头高度的降低不会超过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来。因此,关于“杭州湾大桥最高将使潮水高度降低约20厘米”的论述,他对这一消息来源表示质疑。

2、围垦。

浙江近年来大规模围垦,目前在钱塘江口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一种观点认为:大规模围垦使河道变窄,河道变得更加弯曲,阻力变大,造成进潮量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钱江潮;再加上近年来钱塘江流量比往年平均数减少了1/3,对泥沙的冲刷力大大减弱。大量被海潮带上来的泥沙淤积在尖山一带江面,使这一带河床抬高,迫使江道主线南移。这样,当海潮涌进钱塘江时,只能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于流路加长,潮的能量消耗过大,当海潮到达南阳镇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成了"强弩之末"了。

另一种观点是:约束河道:围垦反而使潮水变大。据林炳尧教授介绍,钱塘江围垦之后,钱江潮没有变小,反而变大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钱塘江大规模围垦,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土地,而是为治理钱塘江。由于钱塘江是强潮河口,河道一直不稳定,南北摆动,最大摆幅可达二十一公里,所以不能不治理,围垦能够起到约束河道的作用,目前六十多公里的河道已经稳定。

  钱塘江大规模治理之后,钱江潮有三个变化:一是涌潮最大的地点略有下移,移到了原来盐官下游12公里的海宁大缺口,最佳的观潮点也稳定了,如海宁盐官、大缺口、老盐仓和萧山观潮城、美女山坝;二是涌潮的反射作用强了,沿江潮差增大,钱江潮随之增强,尤其大潮期更甚。三是这几年钱江潮的潮水景观有所变化。

据此,有关人士推知,因为整个杭州湾的喇叭口形状未变,所以钱塘江潮不会消失。但由于江道的逐年变窄,钱塘潮的交汇点将逐步东移。今后,观潮的最佳点,北岸在盐官镇以东的丁桥至十堡一带;南岸在杭州萧山围垦十七工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