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题所述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力,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人类社会也不可能进步。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是以前的语文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 语文学科,无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一、 运用多媒体,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总所周知,想象是以表象为基本材料进行思维的。有足够的表象储存是学生成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会越开阔、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具体、越完善。那么,学生储存的表象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呢?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与其原有旧知识结构同化的过程。在我们看来,这个过程类似拼图,每一个新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找到原有知识板块中与新知识相契合的拼接处,并进行对接,使新知识成为整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就是其拼接处。我们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这一拼接处就是与作品形象化描绘相关的语词在学生头脑中对应的表象。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课文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局限,使得相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充分时,就会缺乏足够的表象储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也就无法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形成联系,造成想象的狭窄、肤浅,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长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丰富其表象储存,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课堂教学而言,遇到学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发生联系时,就需要设法补充相应的表象。这时的最佳手段就是运用多媒体第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表象。表象从其产生的感官通道来看,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多从某一条感官通道输入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就多是某一种表象,概括了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用多媒体,关于事物的信息从多条感官通道进入学生大脑,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就概括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的。以这样的表象为素材进行想象,自然会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第二、信息技术可突破课堂的局限丰富学生的表象。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作品,因其作者遍及世界各地,跨越了古往今来数千年的历史,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活及知识积累。其时间与地域的复杂多样性,也使得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众多的作品在头脑中找出适宜的表象,造成阅读理解想象的困难。而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形象、直观的图像,以此表象作为材料再进行想象,就不至于发生想象的失真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形成的表象储存越丰富,其想象也就越顺利、越准确,想象力也就越发展。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就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王维的《使至塞上》,借助一张张生动的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的孤单落寞的情怀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丽的景象。如朱自清的《春》。借助多媒体教学再恰当不过,许多地方都如诗如画,仅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段,其中 “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生动的词语就足够学生细细咀嚼、推敲,如果老师及时的配以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春草图中去感受春之勃发与生机,去想象小草如何破土而出的情景,效果不是更好吗?不容置疑,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可感的生活信息,能够营造一份特有的课堂综合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韩愈说过:“文以载道”。写文章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彰显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方法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个静止的文字,领悟文本中蕴涵的“道”;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让静止的文字变成活的生命,充满生命的律动。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