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邵燕祥《断句》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曾子夸赞他昔日同窗颜回道:“我的同学颜回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许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做到了老师说的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因为现代人都比较自负,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请教呢?尤其一些有才华的人那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何况是让他们向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正因为此,所以曾子才夸颜回的品德。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越是学问高的时候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
  当年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有这样的事情。有人问他:“像您这样的大哲学家为什么还要那么谦虚呢?”柏拉图说:“据我所知,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会发现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这一点就像人们说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弯腰,所以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也就越发显得谦虚。 有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已的不足。”是啊,仅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学问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如此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虚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做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虚呢?要!由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常常则是因为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若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则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特别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到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虚亦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办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则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谦虚谨慎,表现出比普通人更谦虚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虚这一高尚品德则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亦当以慎重处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3
暗含的是成熟的人包括像托尔斯泰一样的成熟的智者,谦逊且朴实。追答

关于立意: 无外乎三个角度:

成熟者更谦和、虚心;

成熟者更昂扬、自信,敢于展示才华,彰显个性;

成熟者低调处事,抬头做人。

(论证成熟者——如托翁——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关心底层百姓,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悲悯情怀,甚至懂得回报等等之类,都是符合题意的。但必须要关联“成熟”。)

无视材料情境。“走在秋天的田野”,“一切成熟了的”当指庄稼,那么,低垂着头的有稻谷、高粱、小米(粟)之类,不那么低头的有苞谷、小麦、青稞之类。而不要以垂柳、白杨之类来证成熟与低头。

无视“成熟”与“低头”的关联。不能置“成熟”于不顾,一味谈“抬头”“低头”,谈“低头处事,抬头做人”,反之(只谈成熟而不及低头)亦然。

认识错误或片面。如不顾“成熟”的一般含义,片面定义成熟为世故圆滑奴性之类而论证;不去论证成熟与低头的关联,而大谈低头的各种含义;将功成等同于成熟;等等之类。

第2个回答  2014-12-03
点眼线粉,金黄的果星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