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读后感

求啊!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这篇散文表面是对北平秋天的赞美,其实是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细细品味,作者还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与忧愁。我深深赞叹郁达夫的文章有种含蓄的美。  
  我是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当然没有文中那优美的场面,这儿到处是车水马龙,偶尔飘落的树叶也被负责的环保工人扫掉了。秋天,,这儿根本感觉不到清凉,只有在10月突然变得好冷,一夜之间,从还穿着背心,汗衫变成缩头缩脑穿着两层长袖服。在城市里,我根本感觉不到秋。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我还是喜欢秋的,如果你去小区花园或公园,你会发现,这儿的秋景是全世界最美的。其他三季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怒放的菊花,梦幻般的落叶,高的天,静的水,空气中夹杂着一丝薄薄的凉,不多也不少。这是你就会与郁达夫有着同感,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郁达夫细腻的观察力与优美的文笔。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1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3-08-31
北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深到极处美到极致。在十九世纪突然卷起的风云中,它却显得如此的衰颓。
郁达夫本是江南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有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观察,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空”,听“训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日光”;扫街的在树影 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些落寂”。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的悠悠的态度过滤以后描绘出来的画面,并且这等细到极处的笔墨,既显得清新,又轻笼着一层古城的沧桑,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孤寂。
在 郁达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重游故都,他心酸甚多。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岁丧父,中年丧子,爱妻离异,母亲和兄长惨死,这些无不让他“无语泪先流”;另一方面,当他看到此时的北平就像是风雨飘摇的浮萍时,他那心中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瞬间爆发了出来。因为此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外忧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
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和散文中,关于秋的描写可谓连篇累牍。郁达夫本人也对秋怀有特殊的情感。于是他在写秋的景色上集中了更多的笔力,这种笔力不仅仅表现在对于景物和画面的描绘上,更表现于他在对比中所寄托的情思。作者先从南方的秋落笔,然而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远而近的描写方法,而是蕴藏着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情怀。
凉风秋雨,落蕊寒蝉,这是江南也有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古都,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让人不禁产生“天凉好个秋”的感觉。然而,古城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摇摇欲坠。这不禁又让人生出一种眷恋,对美的一种眷恋。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和静,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这种美不似上海的热闹,南京的辽阔,扬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这种美也因作者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读〈故都的秋〉,我们固然不必去追究作者有佘么微言大义之辞,但对他的心灵感受的隐秘活动却是应当细心体验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很难说这仅仅是一种对于自然节气的流连依恋之情。如果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下这段文字,也许人们不会去做任何联想;可是即使撇开那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段文字也仍然不失为感情深挚的好文章。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立体世界,是一件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加以考察研究的艺术品。
从始至终,始终透露出作者一种凄清的委婉之情。这种情绪,犹如面对即将别离的乡土而产生的哀思,又如把玩一件艺术珍品而眼看着它将落入 别人手中所产生的不舍之情。郁达夫极写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正透露出他在这清静之中心中的悲凉。
寄情于山水之间,托情于自然风物。那股凄清悲凉而又如丝如缕的感情溪流载着悠悠之意流入你我的心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