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wú wéi]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以德化民,不采政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宋.王安石.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勿、不要、不必。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闲事。』」

县名。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三国时曹操攻孙权,筑城于此,师老无功,因称无为城。宋置无为县,明时省县入州,清仍之,至民国改州为县。

佛教用语。非造作,非条件构成的。如:「虚空是无为法。」

近义词:庸碌

反义词:有为

拓展资料

1.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但是至少我知道我还有时间,起码我要让我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抓紧现在的时间用知识和品德塑造我的灵魂。即使当我的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回首往事,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我也就有走这一遭的意义了。

2. 动物群里没有了其它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加速了死亡的步伐。同样,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如果没有了对手,自然也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庸碌无为。

3. 以积极进取为荣,以碌碌无为为耻。

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奥斯特洛夫斯基 

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7.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10.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9
一、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老子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   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   基于这样原因,老子提出“无为”。   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心知其空而为之”,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百姓之“为”都是“有为”。所以,百姓失道。   为了救度百姓,使百姓达到“无为”高度,并由此回归大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旗帜鲜明的提出“不得”主张,吹响了“不得”号角。高明的老子,清楚百姓“执着有”,不能“知其本空”。先天之“无”不知,后天之“无”却懂。老子便用“不得”二字提醒百姓。申明“不得”才是上德。这无异于当头打了我们这些“贪得”者一棒。   二、“不得”,就是无为,就是玄德,哪个肯信?哪个肯行?是不是把手中一切都放下,把一切活计都不做?百姓当然迷茫。   老子见状,又娓娓道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原来这样啊。这个肚子还是要填饱的,这个身骨还是要强壮的,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只不过,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   什么叫无知无欲?老子说:“仓廪空虚还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田地荒芜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地位低下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   看来,无为,是在“心”上做文章。令心无知无欲,也就是“洗心”。直洗到心头无染,就是玄同,就知道一切都是“不可得”,一切本“空”。到达这个高度再去“实其腹,强其骨”,才是“心知其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无为”。   可见,无为是修行境界;是通往大道的必由之路;是圣人度化百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生活中,圣人令百姓施舍、持戒、忍辱,令百姓守弱、不争,等等,都是令百姓达到“无为”,并通过“无为”,而回归大道。   三、有为无为,划分做人三个层次。   1、普通人。做多做大,执着有相。是有为者,是离道者。   2、修行者。依道修行,不执著有相。往小做,往少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通过后天之无回归大道者,这是无为的行道者。   3、成道者。与玄同体,即便做大做多做强,也明明白白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虚幻空,都是“不可得”。也即“为而无为”。   老子已经达到最高层次。正因为这一点,老子才提出“生活中修道”的法门。教导我们在“有为”中广行“无为”,也即修心,浴心。如此修行,久而久之,有为中便能够“悟彻”无为,此法门堪称大小乘统摄之门。 编辑本段释义二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 故宫 无为 康熙
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去本来末,道之患也”。   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云笈七箓》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道德”的纲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西升经》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接着他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在《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
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诗云:“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力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诗云:“得悟无为是有为,潜修妙理乐希夷。几回日月滩头立,直把丝纶钓黑龟。”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清代著名道士、内丹家刘一明批评某些内丹家将“子午运气、运转河车,心肾相交、任督相会,聚气脑后,气冲顶门,”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有为”,他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道路不同,而执相则一,以是为有为之道,失之远矣。”陈帅佛还批评了将“守黄庭,思门,思鼻端,观明堂或守脐下”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无为”,并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用心不一,而著空则同,以是为无为之道,错之多矣。”刘一明认为“有为”乃“非强作强为。   盖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还之道,焉能延年益寿,完成大道哉。有为者,欲还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之道”;而“所谓无为者,非枯木寒灰之说。盖以真种不能到手,须假法以摄之,既已到手,则原本复回,急须牢固封藏,沐浴温养,防危虑险,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复失之患”。当然,在修炼的顺序上,刘一明则认为要“先求其有为之道,后求其无为之道,更求其有无不立之道,则修真之事,方能大彻大悟”。 编辑本段释义三  无为(wúwèi):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与陈帅佛谈无为   任法融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可叹世间又有几人知道无为也即无所不为。存之非求,我自不动,如此而已;人择非己,我自不顾,如此而已。若心已见,却放而任之,悔也;若机已临,却望而豫之,枉也。   陈帅佛若不行,自当无悔而不歧于己道,自当无枉而不逆于时势;若行之,自当无疑而不悔于己道,自当无退而不枉于时势。以心为略,以机为术,行之无疑无退不悔不枉,才是无为之本也。陈帅佛说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 采纳我吧 可以追问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3
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任凭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寒来署往、阴晴圆缺,无忧无虑,无思无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心无恐怖,心无所住,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与其相反的有为就是: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促进和改变周围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转移。无为是海洋,有为是浪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8-30

无为的意思: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意思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

拼音:[ wú wéi ]

引证解释: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4、不认为,不觉得。

5、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释义: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这是万物之根本。

示例:人的一生要过得有意义,不能碌碌无为。

扩展资料

无为的近义词:庸碌

拼音:[ yōng lù ]

意思是:形容人平庸没有志气,没有作为:庸碌无能。庸庸碌碌,随波逐流。

意思:

引证解释:

平凡而无所作为。

老舍 《且说屋里》:“这个六十岁的照像证明出别的政客的庸碌无能。”

反义词:突出、代表、骏逸

第4个回答  2019-06-06
不晓得是不是说这个[无为]

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