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波的简历和作品风格?

如题所述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9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自称师承穆旦(查良铮)。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2个回答  2013-08-29
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小波在白话文叙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作小说的同时他也创作过一些杂文与随笔文章。并且很多人都是由于精彩而睿智的杂文作品接触和认识到王小波。王小波的东西方生活与求学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独立知识分子品格的写作者。在他的作品中,贯穿着其特有的黑色幽默,这些也表明了王小波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王小波的一系列小说都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作为蓝本,如下放到云南的知识青年,在某个医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技术工种的工程师等等,作品的年代背景也与王小波的生活与成长时期相重叠,在这些作品中,他刻画了这样一种现实:“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从杂文作品中看,哲学家罗素对他思想影响很深,他推崇和提倡科学与理性,并且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追求未知,他反对进行思想禁锢,主张人们思维应该保持多样化,使生活变得有意思有趣,去热爱智慧。 他的作品在他身后盛行于世,影响了众多青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至今还会常常引用王小波作品中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激昂和犀利。其曾编写过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并由此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第3个回答  2018-08-02

王小波的简历: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

作品风格: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4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