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集的作者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户参军。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元年(1094年),知齐州(今山东历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贬亳州(今安徽亳县)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赴处州途中,丁母忧。元符二年(1099年)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大观末,知达州(今四川达县),未行。改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到官不久卒。葬于任城吕村。
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黄庭坚、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张耒并称“晁张”。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传世。
晁补之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骨力遒劲,辞格俊逸。其诗风与张耒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也有失于散缓者。今存词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
他的散文成就高于诗词。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长于议论,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他的记叙体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均可看出苏(轼)文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