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抒发了什么情感,意象有什么?

如题所述

  以下是抄来的,基本已经标准答案了。真不好意思,还是望采纳!

  背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展望革命前景,表达雄心壮志。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5、“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9
答: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感及意向:
《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9
这是毛泽东的经典作之一。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当时他对革命斗争的积极心态,对如此地大物博的祖国和战争中国土被侵的感慨,和他回忆一起革命一起畅怀诗词歌赋的同学的意气风发,也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操和革命情操。
这首诗意象是:他对祖国这么美好和博大的领土被侵占只是暂时的,他和广大那些抱着有爱国有理想的青年会一起投身革命,抗战到底,最终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