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后都有几串珠子

如题所述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后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扩展资料:

其实皇帝头上的叫“冠”,一般冠还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长方形的东西就叫做“廷”了,像门帘一样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还有东西,有着玉做的两块“黈纩”,但是特别小,就是一个小的圆珠子,大小刚刚够堵住耳朵。

不仅皇帝是“挂珠帘”,一些朝代的诸侯也会带着相似的装饰。然而上面的珠数不一样,帝王所带的冕旒,一般是前后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颗玉石,周朝时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数量次于帝王。

发展到后来,冕旒成为帝王的专属了。虽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后高,寓意着谦恭勤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中国衣裳:那些你不知道的穿在身上的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旒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网——首页 > 科普文创>古代皇帝戴的帽子上的珠子是用来干嘛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7

作用: 

①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②还有的说作用是提醒皇帝正襟危坐,保持威仪,一旦坐的偏了,珠串就不垂直了。

扩展资料: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

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冕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质。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不同的场合也有变化。从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个珠子,象征“九五之尊”。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让你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征着头顶着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权威。前面和后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征着古代奴隶制或封建制君主的无上权力和顺天应人的政治理念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8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都是顶有延,前有旒(那几串珠子),故这种礼冠曰“冕旒“,皇帝的旒是12串。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作用: ①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②还有的说作用是提醒皇帝正襟危坐,保持威仪,一旦坐的偏了,珠串就不垂直了。
第4个回答  2013-08-28
主要是表现礼仪威仪的,皇帝一般走路什么的,珠子都是不动的,还有就是遮住皇帝脸部,显得神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