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静夜思》?

如题所述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题 解】 李白在五岁时迁入蜀中,自二十五岁出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虽然蜀地不是他出生的地方,但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那里有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他的故乡在蜀中。这首诗写的是静夜里对故乡的思念。作于何时何地,很难确定,只能说是在漫游期间。句 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洒下一片月光,让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白霜。用“霜”形容月光,并无特别之处,古诗中也不乏其例。如“夜月似秋霜”、“空里流霜不觉飞”等。这里要注意“疑”字,说明是一种错觉。也许诗人还未入睡,正若有所思,也许刚从梦中醒来,仍迷离恍惚。乍见地上一片银白,以为是下了霜。随即一转念,这屋中哪来的霜,于是顺窗望去,才知是明月光。诗人就此顿然清醒。用霜来形容月光,不仅显示了月光的洁白、明净,而且给人以清冷的感受。在诗歌中,秋霜常常是感伤的暗示。所以这两句虽说是写景,但景中融情,在“静夜”中引出了“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头来凝望天上明月,低下头来思念久别的故乡。 因为“疑”而“举头”,举目所见,乃是一轮明月,诗人不禁久久凝视,若有所思。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静夜中的明月最易触动情思,让人感怀身世,思念故乡。故乡不可见,不免黯然神伤,于是低下头来,陷入沉思之中。这一举、一低,是极自然平常的细微动作,不仅写出了游子望月的动态,而且抒写了游子的心情。而这种乡情,又是借第一、二句的环境气氛烘托出来的。 评 解 《静夜思》最初的字句稍异于现在。宋朝的一些刊本中,第一句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为“举头望山月”。后来,第一句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第三句仍旧。至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则是我们今日所采用的版本。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抒写乡情的篇章。李白的《静夜思》,应该是这类诗歌中最为人熟悉并传诵的一首。 这首诗内容单纯,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一种人所共有的思乡之情,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从引发乡情的具体环境和过程来看,是很普通、极常见的,不但人们容易理解,而且许多人都体验过。就乡情的具体寄托来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故乡画。当诗人在静夜里对月思乡的时候,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比如,故乡的景物、人物、生活等等。但是,所思的内容在诗中一点没有反映出来,诗人只是点出“思故乡”三个字,正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把他的乡思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描绘它,把它具体化,寄托自己独特的乡情。因此,这首诗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静夜思》中的乡情,十分轻淡,给人亲切而真实的感觉。不但古诗中常见的那种客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看不到,就连游子常有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觉不出来。如清人徐增所评:“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它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轻盈似纱,清淡如水。这种感情,以柔美、温和为特征,具有平凡生活色彩。只要一读到或听到这首诗,人们并不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只是心弦被轻微地拨动了一下,从而引起一种熨贴的、和谐的美感。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他称《静夜思》为“妙绝古今”。的确,此诗构思细致而深曲,但又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用韵明快,富有音乐的旋律,颇具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全诗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几与民间歌谣相似,可谓过目即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7
“月”多寄托思乡之情,本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前两句诗以写景的方式烘托出诗人的感伤,从而为“思故乡”埋下伏笔。后两句诗则以动作来抒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那种漂泊孤寂。
第2个回答  2013-08-27
一袭青衣,一壶美酒,醉了!朦胧中,只见月光如碎银般撒了满地,是清霜吧? 我也如这清霜一般,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品这杯思乡的酒!
第3个回答  2013-08-27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第4个回答  2014-08-2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
我的床前有位叫明月姑娘已脱光,
她的皮肤白嫩得就像地上的白霜。
抬起头望着这位光光的姑娘明月,
低下头不禁地想起夫人远在故乡。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独自在外地打工,寻花问柳时的矛盾心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