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关于变后掠翼飞机的发展史?

如题所述

米格--23   米格——23米格(mig)--23战斗机是一种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是70年代前苏联空军用以取代米格--21的主要制空战斗机。该机兼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西方把它称为“鞭挞者”。   米格--23于1963年开始研制,1970年投入生产并装备前苏联空军,1973年开始大量生产,其后不久即出口外销。到1986年停产时,生产总数已逾4000架。除前苏联外,使用该型飞机的国家还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越南、古巴、波兰和印度等。   米格--23约有10种改型,技术、战术性能逐渐改进。除机翼未?机身特别是机头部分变化明显,有的改型已成为专门用途的作战飞机,如米格--23B是专门的对地攻击型,编号也已经改为米格--27。   米格--23飞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其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的传统样式,改为两侧进气,得以在机头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实现了超视距攻击。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同时减小了跨、超音速阻力。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该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比米格--21的还大,表明其近距格斗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其主力制空战斗机的使命,只适于中、低空高速拦截使用。而它的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倒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战斗机。   米格--23装有“高空云雀”火控雷达、多普勒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和仪表着陆设备,还有激光测距、雷达告警等设备。对地攻击型还可挂空地导弹和战术核武器。伊拉克空军装备了不少米格--23战斗机,但在海湾战争中无建树,反而被多国部队空军在空中击落9架。 F-14“雄猫”   F14 雄猫F-14"雄猫"TOMCAT战斗机是根据美国海军70年代到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门公司研制的双座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它的主要作战任务为:   1.护航:在一定的空域夺取并保持制空权,驱逐敌战斗机,保护己方的攻击力量.不带副油箱的活动半径为720-800公里,能在目标上空3050米高度用机炮和“麻雀’导弹作战2分钟。   2.舰队防空:能在距舰队160-320公里的空域巡逻2小时(带副油箱和“不死鸟”导弹)或从航空母舰甲板弹射起飞执行截击任务.   3.遮断和近距支援:可载6500千克低阻炸弹和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执行远距遮断或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任务.挂6颗MkB2炸弹,攻击16O0公里以外的地面目标,能保持5分钟的空战能力。 狂风战斗机   狂风战斗机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双座双发可变翼战斗机,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4年8月首飞,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1980年服役。有防空型(ADV)、对地攻击型(IDS)、电子侦察型(ECR)三种型号,各型飞机共生产993架。对地攻击型(IDS)装有两台R199-34R-MK103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79.2千牛,推重比为7一级。机长16.72米,机高5.95米,翼展13.91米(最大)、8.6米(后掠),最大起飞重量27215公斤,最大速度2.2马赫,作战半径1390公里。机载武器为2门27毫米机炮,7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中闪光”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以及2枚AIM-9L红外空空导弹,各种空地导弹和炸弹,最大载弹量9000公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7
二战时期,德国于1943年产出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梅赛施密特262,这种双引擎战斗机比同时代战斗机速度都快,希特勒有命令将其改成战斗轰炸机。后续又生产了彗星战斗机,这种飞机采用大胆的三角机翼。但这些飞机都没有达到超音速。二战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一此喷气式战斗机大战。苏联的米格和美军F战斗机大站。那时的飞机都还不是三角机翼。后续就基本走向三角机翼了如苏27。这都是飞机达到音速的倍数的基础。现在的后掠角度更大了,如美军近期试验的高速飞机。
第2个回答  2013-08-27
第一种后掠翼战斗机是美国的F -14雄猫战斗机,第二种是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此后就基本没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