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所说的“气”是指什么?

如题所述

中医学中“气”的含义无穷无尽,包括的范围很广。中医中五脏六腑皆有自身之气,如心,便有心气,心气虚,便会感到没有求生欲。脾,有脾气,脾气又称中气,中气虚便会感到气短、胸口憋闷、抵抗力差。肝也有气,被称为肝气,肝气虚便会引起莫名抽筋、麻木。肾也有气,肾气,若肾气虚,人便会早衰、头发白、脱发。还有六腑中的胆,它的气称之为胆气,胆气虚便会胆小怯懦、优柔寡断。三焦中的下焦之气称为下焦气,若下焦气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元气,元气虚,终日疲倦、无精神。以上这些五脏六腑之气还有一个总称,叫做卫气。而进食后摄取的食物营养叫做营气。而且中医分阴阳,有阴阳便有阴阳二气,阴气与阳气。有了阴气与阳气便有了寒气与热气……所以中医学中“气”的定义是很广泛的,而这个气,就是一种存在但又无形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令人体处于健康之中,若这种物质缺少,人便会生病,若这种物质消失,人的生命便会终结。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8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8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第3个回答  2013-08-18
中医术语  气是流动着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