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

如题所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2.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4.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5.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7.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8.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0.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1.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3. 烈缺霹雳,丘峦崩摧。
14.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1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16.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17.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8.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1. 别君去时何时还?
22.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 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或《别东鲁诸公》。
2. 天姥(mǔ):山名,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曾经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声,山因此得名。
3. 海客:航海的人。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4. 瀛(yíng)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5.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6. 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7. 向天横:遮断天空。横:遮断。
8.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部。
9. 对此欲倒东南倾: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10.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11.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南。
12.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省嵊(shèng)县南。
13. 谢公屐(jī):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屐(jī):用木头做的鞋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前后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保留后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保留前齿。
14. 渌(lù)水:清水。清猿啼:“清”是凄清的意思。
15.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 天鸡: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桃都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7.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己经晚了。暝(míng):天黑、夜晚。
18.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响。
19. 青青:黑沉沉的。
20. 烈缺:指闪电。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烈缺”。
21.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2. 青冥(míng):天空。金银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3.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4. 鸾(luán)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一说是凤凰。
25. 恍:恍然,猛然。觉时:醒时。
26.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刚才。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27.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28. 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简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行),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piāo miǎo),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像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诗人的真正意图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5-17行),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ní)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

第二层次又可细分为三小层次。

第一小层次(5-8行)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再一次描写了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第二小层次(9-11行)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像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不仅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静态的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后面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第三小层次(12-17行)进入游仙境界 。前面描写的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烟。烈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在令人惊悚(sǒng)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车纷纷从天而降,此时,“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chán)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18-23行),写梦醒后的感慨。仙境美梦在高潮陡然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áo xiáng)了,而是沉甸甸(diàn)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切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yī)吁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ē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tuān)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通"非")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它传统的题材便是写蜀中山岭险阻的。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
危:即高。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
茫然:指远古事迹,渺茫难详。
尔来:此来,指开国以来。
秦塞:今陕西省,古秦地。
太白:山名,属秦岭,也称太乙。在秦都咸阳的西南。
横绝:横渡到。
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部从,而山分为五岭。”
天梯:陡峭的山路。
石栈:山间架木凿石而成的栈道。
六龙:传说羲和给太阳赶车,由六条龙来拉。
回日:日车也要回转或绕道。
高标:高峰,望而可作标识的。
猱:猴子的一种。
青泥:岭名,山势高峻,靠近陕、甘、蜀交界处,为秦地入蜀要道。
盘盘:屈曲的样子。
萦:指山路回绕。
扪参历井:参、井是两星宿名。古时根据天上的星宿位置,定地面区域的分野,参对应蜀地,井对应秦地。
胁息:屏气不敢呼息。这句是说自秦入蜀山路高峻,行人好象能摸到参星,跨过井星,使人仰望屏息。
膺:胸。
巉岩:高峻的山岩。
子规:即杜鹃。相传古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魄化为杜鹃,啼声哀切,听似“不如归去”,故又有杜鹃啼血之说。
凋朱颜:夸张地形容蜀道之难能使人因发愁而变老。
去天不盈尺:离天不到一尺,夸张形容山之高。
湍:急流的水。
喧豗:喧闹声。
砅:水冲击岩石声。
胡为:何为,为什么。
剑阁:地名,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乃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一条栈道,又名剑门关
峥嵘、崔嵬:都是指形容山势险峻的形容词。
一夫四句:说剑阁地势险要,若守者非可信赖之人,他就会利用地形之便,独霸一方,为害人民。匪,同“非”。
朝避四句:从蜀地蛮荒,猛虎长蛇伤人,极写其难。兼喻人事险恶,说虐害百姓者多。
锦城:即成都,也叫锦官城
虽云:虽然说。
咨嗟:叹息。
【鉴赏】
对这首诗,曾有几种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但事实上在天宝十二载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中,就已经收入此诗了。可见写诗还要更早。另外的几种附会,核对史事,也不足信。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记了一个关于此诗的传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客店)。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要求看他写的诗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朝廷赐给高级官员系在腰间的佩饰)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如果传说可信的话,此诗应是李白到长安前所作。因为李白是天宝元年(742)被召到长安的,贺知章则于天宝三年初就归隐山阴镜湖了。
诗中除按乐府旧题内容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也顺便写到那里地方势力可以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的事。这恐怕不能仅仅看作是依据前人之作中的某些相似字句而加以敷演的,应该说,还是有久居蜀中的李白自身的某些观察和感受作为基础的。它表现了诗人对唐帝国命运的关心。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很成功的。想象丰富,极力夸张,是它最明显的特点。诗的句子长短错落,富于变化,这适应描写险峻奇崛境界的需要。以一连几个惊叹词开头,以“长咨嗟”作结,中间再时时夹杂嗟叹语,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很强烈的。象乐曲有主旋律一样,此诗的主调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一句话,诗中重复三次,但每次作用不尽相同。在开头,重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也使文势更为突兀,在中间,是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势上有换气和振起的作用,在末尾,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得作罢的情绪,使全诗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让主调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中句之长短,声之缓急,抑扬顿挫,都合文情,仿佛自然天籁。如“地崩山摧”、“天梯石栈”当句作对,能增加层层叠叠、相互钩连的感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除极力夸张外,又用相骈长句,双声叠韵(“六龙”和“高标”,“逆折”),使上下悬殊之势,显得更加突出。“扪参历井仰胁息。”连用五个仄声字,音节也给人以迫胁之感,而“愁空山”三个平声字,则又如耳闻一声长叹。有时写险景,借助难字以增其险。“喧豗”,还不算太生,“砯崖”,就近乎奥僻了;但不如此不足以表现“使人听此凋朱颜”景象。“朝避猛虎”四句写凶象,用短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用十一个字组成的长句而且是文句,也出人意表,不论短句、长句,都传达出诗人对游蜀道者敢冒风险所产生的那种不可理解的情态。凡此种种,随手挥写而无不入妙。论诗者说李白诗“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诗就是例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3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