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十句话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人,无妄加抵触之念,也无贪慕之心,只是亲近仁义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7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另 这里有解释孔子论“仁” 。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圣”,甚至认为尧、舜都没有达到“圣”的标准。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呵呵,这是我所能找到的··希望能帮倒忙~~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6
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德不孤,必有邻。”
9“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10“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也。”
全出自《里仁篇第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7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第4个回答  2013-10-17
re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