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在常州度过晚年

要具体,好的加分

 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选择归隐田园,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获赦北归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一直存有一份特殊的青睐。常州市东坡研究会会长陈弼介绍说,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浪迹十多个省份数十地,但几乎都是做官的差遣或贬谪的无奈,只有两次定居是由他自己选择,他没有选择叶落归根,没有选择杭州、徐州、黄州等地定居,足见他对常州这方水土的热爱。   陈弼介绍说,嘉佑二年(1057),苏轼就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等相约卜居阳羡。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为移居常州作好了准备。而苏轼第一次真正定居常州,则是在在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赴汝州的途中,两次上表乞居常州。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居住常州的诏命。在度过短暂的田园生活后,是年苏轼又受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碎。此后苏轼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被远贬惠州、海南。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获赦,才踏上了北归之路。当时,他有过多种选择,但故乡眉山已无田地和亲人,弟弟苏辙又苦苦劝他到许昌定居,而在南京与王安石相见,王安石又挽留苏轼居金陵,便于往来唱和……,但苏轼最终却选择了常州。这是因为常州具备了挽留他的条件:常州的山水让他难以忘怀,他与当地百姓之间结有深情厚谊,当地还有苏轼一批重要的亲友和一份薄田。   陈弼分析,其实早在三进士与苏轼认识之前,苏轼对常州就早有好感。苏轼在青少年时代,博览群书,对常州的人文始祖季子,对常州的文化、风土等都有所了解,季子是儒家的先驱,孔子都称他为君子,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胜赞季子高风亮节,《春秋》中也有很多关于季子的记载。而唐诗中也有很多诗提到毗陵,白居易就曾感叹,“闻道毗陵诗酒兴,近来积渐学姑苏。”毗陵风土、人文,是十分美好而感人的,这些都使早年的苏轼对常州心怀好感,三进士与苏轼间的“鸡黍之约”仅仅是个引子。   陈弼说, 在苏轼临终前一个多月,他书吐肺腑之言:“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由此可见,苏轼早已将常州视若第二故乡。而苏轼在常州去世后, “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上下,咨叹之涕”。苏轼与常州人民之间的真挚情感可见一斑,后来,常州人为了永久的纪念东坡,便建起了舣舟亭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9
他的儿子家人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在常州、宜兴一带,他还有不少好朋友,如蒋之奇、单锡、钱世雄等,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们比邻而居,吟诗作赋。而且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安度自己的晚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今已决计居常州”。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
第2个回答  2013-10-19
古人的心思我们现代人哪里知道啊,估计是常州比较对他晚年的胃口而已,不然哪来的东坡公园啊
第3个回答  2019-06-30
一、宋代的常州是大城市。
二、苏轼的得意弟子秦观是常州人,且当时就住在常州。
第4个回答  2013-10-19
请参考 苏轼 百科吧,很详细的,呵呵!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