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留在天津的建筑属于什么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题所述

历史上,天津曾有意大利租界。意大利租界起始于1902年6月7日,意大利公使与天津海关道正式签《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其范围为海河以北,津浦铁路以南,东、西分别与俄、奥两国租界接壤,占地约51公顷。这是意大利在域外的唯一一处租界。
  意租界设立之后,租界当局对此地进行了认真的规划与建设,在规划中引入了意大利城市建设思想以马可波罗广场为中心规划了完整的道路网及完备的公用设施,区内以住宅为主,街道呈棋盘状,建造房屋要求以意大利花园别墅为主,并严格规定沿街建筑不许雷同。区内各种社区功能齐全,不但有大量住宅,还建有领事馆、兵营、学校、医院、教堂、花园、球场、菜市场和消防队等。其中修建的两个圆形广场的命名也很有文化色彩,分别为马可-波罗和但丁广场。这里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极具意大利古典韵味的建筑一直保留着古罗马建筑稳定、平展、简洁的特色。由于大量采用了古罗马的高低拱券、穹顶、塔楼、柱石,使这些房屋独具魅力。意式建筑注重环境整体美,如在广场建纪念石柱、铜人、喷水池和园林小品、楼房均为庭院式、别墅式,并注重绿化、美化。其房顶多为意式角亭,有园亭、方亭之别,圆柱和方柱之分,并分别用圆拱、平拱、尖拱、连拱、垂柱进行点缀。这些角亭高低错落,构成优美的建筑空间,是亚洲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地中海建筑群。
1914年,意租界将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建国道修筑成沥青柏油路,这是天津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路。
  在意式建筑中,既有公用风貌建筑,又有名人名楼。其中回力球场、圣心堂、原意大利领事馆和兵营等是比较著名的公用风貌建筑。
  回力球场是由意大利工程师保罗—鲍乃弟设计的,离马可-波罗广场不远,属意租界的中心位置。回力球场建于1932年—1934年,建筑为意大利塔式,十分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建筑的特色和南欧的摩登建筑风格。回力球场和赛马场一样,也是一个借运动竞技为名,公开设赌抽头的场所,是天津最大的赌场。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回力球场设施拆除,改建成第一工人文化宫。
  圣心堂位于建国道,1922年由意大利天主教会兴建。东、西、北三面外凸,堂内大厅上层呈八角形,有圆拱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典型教堂建筑。
  原意大利租界领事馆位于建国道52号,是1930年意大利政府颁布《天津意大利租界章程》后,为驻津领事建造的。主楼为为坡式瓦顶,楼立面装饰极为讲究,墙面有凹凸变化,红墙与剁斧石交错,色彩对比十分明快,很有特色。与意租界其他小楼对比衬托,形成了造型优美、风格多样的欧式建筑。
  根据《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八国联军派兵驻扎天津。1902年意大利在意租界内建立兵营,营盘设立在现在的光明道。兵营由两幢三层坡顶楼组成,一高一低,呈“L”状,为连拱式楼房,罗马风格。墙体为红砖,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意国花园位于已修复原的马可波罗广场的东南角,现为一宫花园。该园建于1924年,平面呈圆形,正门朝北,建有喷水池、花坛。中部为罗马式凉亭,西面有欧式游戏场及小型花亭,景色秀丽。现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由于意租界区域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气息浓厚,因此住进了不少文化名人,如梁启超、刘髯公、华世奎、曹锟、曹锐、程克、鲍贵卿、汤玉麟、齐耀珊、王占元、张廷谔等等。

意式风情区建筑
  梁启超宅邸坐落于现在的民族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归国,1912年买地皮,请意大利设计师白罗尼欧设计了住宅,后来又修建了书斋“饮冰室”。梁启超在此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等颇具影响的著作,前后居住了15年,直至病逝。
  在意式风情区的梁启超宅邸附近,还居住着著名报人刘髯公。他曾在意租界的住所中创办了《新天津报》,后陆续发行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等进步报纸。“九一八事变”后,因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拒不与汉奸合作,被日寇拷打致死。
  毗邻而居的大戏剧家曹禺,其故居位于民主道,曹禺的父亲叫万得尊,早年曾留学日本,后得到黎元洪的赏识,成为总统秘书,便买下意租界28号的房产。这座宅邸为意大利式建筑,由两座小楼组成。原来有回廊接通,现在已经分成独立的两座楼。曹禺的童年、青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汤玉麟在意租界的寓所坐落在建国道,该楼整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楼墙和墙基均为花岗石条石砌垒。楼前的廊厦下左右开坡道,有左右两门,汽车可一出一入。楼内设有正厅和附厅,门窗宽大。这座建筑在当时是很高贵的,至今仍很有特色。
  张廷谔曾两次出任国民党天津市市长。这座房屋建于民国初年,为意大利风格的二层楼房,四周方砖墁地,广植各种树木,是一处闹中取静的豪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